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7:51
然而,现在中小学生却将流行歌曲“改编”成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并将此视为流行和时髦而津津乐道。对此,专家呼吁,努力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抵制“灰色童谣”侵害少年儿童。 少儿校园歌曲正在淡出孩子的世界?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然而孩子们对它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出现了许多内容粗浅,甚至变味的所谓“新校园童谣”,严重阻碍了儿童健康向上的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某中学学生组织的一次卡拉OK大赛上,学生们参赛的歌曲多是《谢谢你的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截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只有一个学生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最后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面对少儿校园歌曲逐渐在淡出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这不容乐观的现状。 少儿校园歌曲为何“失声”?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歌今天几近“失声”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歌曲创作者稀少,缺少支持创作的激励机制。据业内人士说,创作校园歌曲很难有写流行歌曲所得的报酬高,因此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校园歌曲的创作。据悉,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歌稿酬仅几十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让歌星演唱能得上万元。另一方面,校园歌曲创作者对当代学生的爱好缺乏了解,进入校园的歌曲无法引起共鸣。 如今,我国有2亿多儿童,但据了解,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队伍基本没有。一些音乐作曲者即使写歌,也大多只给那些广告片、电视剧或开幕式、酒会、茶会之类写写曲、配配乐。在如此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儿童歌曲怎能不“失声”? 而在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校的一些老师虽然能从事一些简单儿歌创作,可由于能力有限,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一方面,孩子对儿歌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儿歌的资源库十分贫瘠,于是便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让孩子们唱孩子的歌! 面对校园儿童歌曲创作、传播中所遇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局面。杭州市的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对于“灰色童谣”大家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扼杀。应该鼓励年轻作者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受孩子们欢迎的、健康向上的新童谣作品。让优秀的儿童歌曲“流行”起来,这样才能摆脱儿童歌曲“失声”的现状。同时,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