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徙越的议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9:4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40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韩非子写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鲁国人擅长纺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纺织白绢。他们想迁到越地去,就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将穷困不堪了。”这个鲁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赤脚走路;白绢是做帽子用的,而越人却披头散发。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地怎会有用武之地?怎么会不穷困呢?”
看完这个故事后,人们往往认为擅长编制的鲁人夫妇糊涂无知,那位劝说者则明智而有识,这几乎成了铁案。是的,如果我们用静止的观点来分析,擅长纺织的鲁人夫妇到越地之后,一定会像那位明智的劝说者所说的那样,特长得不到发挥,定然会“无用武之地”,以至于“穷困不堪”了。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深入下去思考一下呢?就会得出一个与劝解人说的完全相反的答案——
鲁人徙越之后,并不一定急于卖鞋卖帽,而且不一定局限于卖鞋卖帽。他们夫妇到越地之后,可以先做一番考察,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然后再对鞋帽从美学角度的和有利于身体健康诸方面,做一些宣传穿鞋戴帽的有益广告,使越地人慢慢认识并接收穿鞋戴帽这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意自然就有了。当然,越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马上改变,鲁人夫妇也不可能马上富起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一定老不穿鞋、不戴帽,就像人类开始时挂树叶、围兽皮,而现在却穿上衣服一样。再说,鲁人夫妇既然擅长纺织,那么,他们的纺织就不会局限在鞋帽上,他们可以纺织出许多越人喜欢的东西。这样,鲁人夫妇又何患不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许多人看待事物或干事情,总是像故事中劝鲁人的人那样,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满足于当前的环境,对新出现的事物,一看脸孔陌生,不是采取怀疑的态度,不加理睬、不去注意,就是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与我们所处的改革时代极不适用的。我们国家是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尽管在建国之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现在状况,国家建立了适合当时实际的经济*,但这些旧的经济*,现在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都在实行改革开放,它们的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增长。我国本来就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只有实行改革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
因此,在当今,我们只有像鲁人那样,敢闯禁区,大胆尝试,才能创造出财富,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相反,像故事中劝说者那样固步自封,只能是越来越穷,最后不攻自破,不打自倒,重演清朝末期的历史悲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40
你是文盲吗,文章都不给全就敢让别人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40
自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