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方艺术史感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6: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22:57
读《西方艺术史》有感艺术的寂寞与孤独
最近,读了一部《西方艺术史》,首先,我就为这部书引言里的一句话所震动。著者说,我们从艺术的起源之处就可以找到艺术家的那种主要动机:通过打上记号而投身于世界和把世界据为己有。而在此话之前,著者又提出这样一个设问:人难道不始终都是通过艺术向死亡挑战的吗?这一设问已道出艺术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和她的永恒目的!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从古希腊的巴底农神庙到古罗马的哈德良万神庙,从早期*教艺术到罗曼艺术,从哥特艺术到文艺复兴,从样式主义到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从罗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一直到二十世纪各艺术门派与主义,我们不难看出,最初因对神的膜拜和服务于宗教,艺术在神庙与教堂的建筑以及宗教绘画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同时艺术所创造的美以及艺术本身,也像宗教一样,一直指引着人的灵魂向上升华,而在这种指引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却常常陷入了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
真正的艺术是最心灵的东西,也就是最为宗教的东西,所以一切真正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创作者所要背负的寂寞与孤独,绝对不能为一切凡夫俗子们所能体悟。这一点是我在读到《西方艺术史》“浪漫主义”一章时最为感慨的。浪漫主义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兴盛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左右进入衰微。浪漫主义艺术抛弃了希腊罗马典范,表现为对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对往昔的一切想法实行彻底的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正是浪漫主义的这种冲击性,导致了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门派的艺术家们更深地陷入了艺术的寂寞与孤独。
在此,仅说一说浪漫主义杰出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作为画家的德拉克罗瓦最初的作品是《但丁与维吉尔游地狱》和《希阿岛的*》,这两幅作品表现出自由的嘲弄与挖苦,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并使德拉克罗瓦因此成为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德拉克罗瓦一生都从浪漫主义文学中汲取灵感,并从中取材。
1827年他画出了《萨达纳巴尔之死》,以纪念三年前死于梅索朗吉昂的拜伦。萨达纳巴尔是显赫无比的塞米拉米斯女王子孙中最 后一位 君主,在被米底人围困了两年的都城巴比伦,萨达纳巴尔在宫院内堆起柴垛,将自己和财宝、骏马、女人、宦官一起付之一炬,而拒绝投降。这幅画给人一种死亡与毁灭之感,让人极为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于死亡与毁灭的思考与挑战,以及因为这种思考与挑战而有的内心寂寞的燃烧。1830年,德拉克罗瓦又画出了《自由指引人民》。此画因作于1830年*的翌日,几乎成了*宣言。在这幅画里,画家就在自由女神的右边,以起义者的形象出现,充分表达了他在不自由的围困中对自由的渴望。德拉克罗瓦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
1847年撰写了一本日记,详细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1863年8月,他因病而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完成了一生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浪漫主义在他死后几乎销声匿迹,但他的画作,尤其是他的《萨达纳巴尔之死》和《自由指引人民》,却是不朽地留在了这个世界。
读罢这部《西方艺术史》,我久久不能平静地想,当我们捧读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潸然泪下时,当我们在一幅名画前恋恋不去时,当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瞻仰一位已故艺术家塑像时,我们是否想到那些伟大的艺术创作者一生献身艺术的精神?是否想到他们为艺术献身所承受的寂寞与孤独?夏绿蒂·勃朗特一生没有过一次爱情,却写出一部催人泪下的《简·爱》;凡高一生穷困潦倒,一生只为他的《星空》与《向日葵》寂寞而疯狂地燃烧;曹雪芹呕心沥血一生,终未能完成他的红楼巨著,寂寞地死于灯下,死时竟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尽管我们有所欣慰,无数伟大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终使他们得以永生,但他们寂寞孤独的悲惨,又无不令我们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