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5: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06
由前述情况,可判断温度变化形成匿能活动,造成左坝肩坝后地区,地应力态势特征转变,从三维受压,变为冷缩的收缩拉升,使裂隙扩张,渗透系数增大,水力学特性劣化,导致突发性灾变。
由于温度变化效应过去未引起科学界的重视,所有在前述资料中,无反应力应变分析所需的相关温度信息成果,只能依据零散的数据资料作类比,作尽量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以求提出相应的数据说明。
依据2007年12月初的日最低气温情况,假设马尔帕塞坝溃决前五天,日最低气温均值为3℃,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坝区地下常温层埋藏深度大于15m,在被大坝溃决所冲毁的岩体之下,当时的岩体温度应在15℃,据此可作如下顺序的破译:
图3.7 左岸坝基与坝后山体的应力状态
3.2.4.1 左岸拱坝基础与坝后山体中应力的态势特征
拱坝蓄水初期坝基应力状态如图3.7A点所示:σ1为拱推力方向,σ2为顺坝基倾向,σ3为平行于山体边坡走向,均为三向压应力,与设计前提条件一致,坝基与推力墩均有超强抗阻力。进入炎热期,大坝混凝土产生热胀,发生向上游变形,此时虽有库水向下游的推力,没有温度应力影响大,故大坝与基础应在1959年7月产生向上游的变形,并超出计算值。坝体随气温下降不断散热产生回缩变形,库水产生的推力则传递至两岸由拱座所承担。
左岸坝后为鼓起的缓坡山体,一般情况下处于三维压应力状态,其σ1平行顺坡方向,σ2平行边坡走向,σ3近垂直边坡坡面。如图3.7B点所示。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由热转凉,岩体处于放热效应状态,形成外凉内热产生不同的冷热情况,发生内外温度差,造成向地表冷缩提升的反向拉应力,如图中C点所示。坝后山体内的应力随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而不断的往复变化中。
3.2.4.2 温度变化引起坝后山体岩石渗透特性的变化
左岸坝后山坡岩体的透水性,受岩石块体间的裂隙所控制,坚硬的岩石块体则属于不透水性的物质,在温度影响下,岩块的热胀冷缩特性反应明显,表现为裂隙张开,透水,有粘土填充,有时又具闭合、阻水现象。溃坝前的初冬连续阴雨天,使最低的气温比晴天最高的气温差10℃。低温对坝后缓坡的岩体形成冷气笼罩并向下传递冷波,使岩块产生冷缩,依据表1.3中的资料。片麻岩的冷缩系数为(0.8~3)×10-5/℃。若岩石块体近1m3,则其收缩量为(0.8~3)×10-5×1×103=(0.008~0.03)mm,使岩石块体之间的裂缝增宽至少为8~30μm。依据式(2.22)。岩体的渗透系数与渗水裂隙宽度的2次方成正比,故岩块冷缩造成岩体的渗透系数增大。在冷峰的影响下,地表与地下15m深处,温差大于10℃。简单按式(1.12)计算其拉张力接近1MPa。如存在缓倾角节理将被拉张。由于拱坝坝踵有水平拉应力,形成沿坝的断裂,加库水的楔入,使断裂扩宽可向下延伸至15m。由于坝高1/2处,库水楔入压力大于0.3MPa,大于节理岩体的抗拉强度。故坝踵水平拉应力在坝前岩基表层产生拉张缝后,则库水压力跟进楔入向下延伸。库水底部水温若为5℃。坝基以下岩体温度为15℃,因张开裂隙中上下水温有差异会形成环流交替,直至岩体温度降至5℃,岩体降温又将产生冷缩,使裂缝增宽渗透性增大。在坝基岩体因温降冷缩时,对下游亦产生水平向拉力,将平行、斜交坝线方向的裂缝拉张,增加其透水性。由于垂直边坡面与坝前平行边坡向的双冷峰的叠加影响,造成坝后山体岩石中力流场与渗漏场的复杂劣变。
3.2.4.3 水力学特性的恶化与岩体被溃屈冲毁
在大坝建设中,由于岩体的吸浆量小而终止帷幕灌浆。所以在建成蓄水的初期,左岸上下游间的水力梯度i值,因岩体渗透性很小,故i=h/L<1,约为i=30/(15+6+15)=0.83。受坝基前水平拉应力作用与库水的楔入,使坝基前产生的张缝可达15m深,形成30+15=45m的全静水压力。在库底地层低温冷锋水平向影响下,坝基以下近8m多岩体因冷缩而产生裂隙扩张,形成近层带状的透水含水层,并呈现一定的扬压力,此时的i=45/(36-15-6)=3。由于基础以下岩体受全静水压的水平推挤作用,暖季可使坝后山体中裂隙受压密使透水性变弱。但因初冬长期阴雨形成冷锋对山体的笼罩,使岩体产生冷缩与裂缝扩张,并藉气水向下扩展,与侧向的冷锋所形成的影响搭接,沟通了渗水通道。极大的增加了i值。在冷缩拉张,张裂能在裂隙扩张延伸过程中不断释放与产生波子力,可形成冲击力与水的扬压力,使山体中呈块体搭接的岩石松散。在近30m的全静水压条件下,可形成30多米速度的水流。酿成左岸近坝的岩体与坝基岩层,遭受爆发式冲毁与大坝溃决。
这一形成机理,是运用匿能所形成的影响,依据匿动力演绎所作的工程解。它包容了所有专家的有益见解,是对法国委员会报告修正性补充。
大坝右岸下游20多米处有泉水泄出点,这对减少右岸的坝后扬压力很有利,对右岸坝基与坝体稳定有较大的作用。所以委员会认为:大坝上游面下必须设置防渗帷幕,切断渗透水至建筑物下面的通道。由于帷幕不是绝对不透水的,必须在大坝下游基础内设置水平和垂直排水设施,如果这些设施还不够。则必须对下游的基岩进行锚固。在所有场合,紧靠大坝下的岩石和下游岩体的稳定性,与大坝本身一样,同样应是仔细计算的对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典经验总结。从本节的形成机理分析中,可以得到最好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