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表达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5:2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3:29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扩展资料
《秋晚的江上》
作者:刘大白(近代)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晚的江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3:29
诗人以其婉约而又细腻的的方式,谈其所想,表其所思。一句“尽管是倦了,还托着斜阳回去” 诗人所表达的美,亦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乍一看虽是一种寥落的景象,但骨子里无不散发着积极向上、阳光的本色。让人为之一振。这鸟儿似乎是诗人的化身,行所想之事,表心之所思。秋晚,夕阳西下,夜幕及降临,黑暗也将收敛最后一缕阳光。鸟儿虽已疲惫不堪,但仍意志坚强的追求希望,哪怕希望仅是一息尚存。诗人借景抒情传达了他对他所爱的事业或是所追求的世界的强烈*。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中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和积极的态度。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倦”、“驮”是关键二字。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3]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飞鸟,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毋宁看作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3]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构成秋天黄昏江上一个美丽的画面。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4] [5] [6]
结构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刘大白注重于情与景在自然的描写过程中的契合。这便是旧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5]
名家评点
中国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正是这一种美,叫人留恋,也叫人感伤。恋念的是老去的斜阳,感伤的是斜阳的老去。美总是短暂而叫人惋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3:30
表达了自由生活的向往。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3:30
秋晚的江上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3:31
请问在江上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