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个朝代的衣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5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8:43
应该为辽代衣冠,你所引的句子出自宋朝叶隆礼著的《辽志》,其云:“番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以珠玉翠毛。盖汉、魏时辽人步摇冠之遗像也。额后重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服紫窄冠,带以黄红色条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碧石缀饰。又有冠如纱帽无檐,不彻双马,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朱或紫皂幅巾,紫窄袍,束带。丈夫或绿巾,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8:43
这段描述出自于宋人叶隆礼著的《辽志》,记载了辽代218年的史事。成书于元朝初年,全书共27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8:43
蒙古人袍服的形制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其御寒之服主要是裘与袍。裘,毛向外翻。《说文解字》云:“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天子六冕中祭服最高者即是大裘,大裘是以黑羔皮为之,以示其质朴。在裘之中以狐裘为最贵,且又重白狐的毛裘。其次则有狐青裘、麋鹿裘、貉裘,再次则为狼、犬、羊等皮毛。袍,古代叫“深衣”。《礼记·深衣》载:“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古代北方民族服袍者古今皆多,长可达踝,短能护膝;冬季服皮毛棉毡,夏季服丝绸布麻。
裘、袍的形制是将衣、裳合二为一,下垂至踝部或上提至膝。衣领有两种,最常见的是交领,即衣领直连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随之相交。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而衣襟又称为衽,古代华夏地区的传统习惯是左襟压右襟,即“右衽”,而有些少数民族则流行“左衽”。袍的腰际还要系带,贵族阶层多用大带、革带,而一般百姓则使用布带、草带。
东胡系北方少数民族,关于他们的服饰形制,史料记载甚少。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云:“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便于驰射。短衣长勒靴,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挎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弓箭、粉蜕、算囊、刀砺之类。”这里的短衣指短在膝以上的窄袖短袍。这段话对北方民族服饰的形制、颜色、功能作了较详细的绍。
《梁书,河南王传》记载吐谷浑男子著“小袖袍”。《魏书,失韦传》记载室韦:“男女悉衣白鹿皮襦挎”。《契丹国志·衣服制度》云:“国母与蕃官皆胡服,国主与汉宫即汉服。蕃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以珠玉翠毛,盖汉、魏时辽人步摇冠之遗像也。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服紫窄袍,加义谰,系粘鞣带,以黄红色条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碧石缀饰。又有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压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带末缀珠。或紫皂幅巾,紫窄袍,束带。大夫或绿巾,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帽、羊、鼠、沙狐裘。”从大量的辽墓壁画中亦清楚地看到了契丹人服饰的形制,一般着交领左衽窄袍,衣领有交领、圆领两种,束革或绉类质地的腰带。
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形制虽因所处时代、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着窄袖袍、束腰带、穿合挎、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塞北草原,气候寒冷,着窄袖袍、束腰带,便于骑射,利于保暖;大漠草原,春来草长,浅没脚踵,夏日草茂,深及膝盖,穿合挎、登皮靴,宜于行走。
13世纪崛起于漠北大草原的蒙古人,在继承中国古代袍服形制和承袭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袍服形制。
《蒙古秘史》第96节云:“搠坛的女孛儿贴兀真,行上见公姑的礼物,将一个黑貂鼠袄子有来。”①“袄”即皮袍。第117节云:“铁木真将蔑儿气惕处掳得的金带与扎木合系了。又将掳得数年不生驹的马与了。扎木合也将蔑儿气惕歹亦儿兀孙处掳得的金带与了铁木真。”又《蒙古秘史》第112节云:“别勒古台的母,人告与他说,那营里有,别勒古台取去呵。自门右里人去,他母亲穿着破羊皮衣,自门左里出去了。”第135节云:“太军在塔塔儿营盘里时,拾得个小儿,鼻上带一个金圈子,又金绊丝貂鼠里儿做兜肚。与了母诃额仑。诃额仑说,必是好根脚人的儿子。”所谓“好根脚”是指贵族。只有“好根脚”的人家才使用珍贵皮毛做衣服,系贵重腰带。普通蒙古人则穿羊皮袍。
蒙古汗国时,南宋使者彭大雅对蒙古人袍服的形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纡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南宋徐霆作了进一步解释:“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副,鞑人折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速,突出采艳好看。”②可以知道13世纪初蒙古人袍服的形制标志:袍服在前面开襟掩向右面,衣领呈方形。使用软绢之类的丝绸做成腰带,紧紧系在腰间。这种长长的腰带就像柔软的紧身一样,层层紧围在腰部,当蒙古人骑在马上的时候,不仅艳丽好看,而且还成为保持庄严的一种标志。衣服有红、紫、天青、绿等色。不过彭大雅所记载的“无贵贱之分”,恐怕不太确切。当时蒙古人的袍服,虽然形制差不多,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服装的取材上。据13世纪西方方济各会传教士威廉·鲁不鲁乞(WilliamofRubmck)的说法,蒙古人的冬装是利用从“斡罗思、摩薛勒(Mosel)、大不里阿耳、帕思哈图(Pascatu即大匈牙利)和气儿吉思(Kerkisi>,并从在北方的降服于他们的许多其它地区,给他们送来各种珍贵毛皮。他们在冬季就穿用这些毛皮做成的衣服。在冬季,他们总是至少做两件毛皮长袍,一件毛向里,另一件毛向外,以御风雪;后一种皮袍,通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猴皮③做成的。当在帐幕里面时,他们穿另一种较为柔软的皮袍。穷,人则用狗皮和山羊皮做穿在外面的皮袍。”④从以上资料得知,13世纪初蒙古人已经普遍使用皮毛做皮袍。并且,有了*之分,富者使用貂、鼠、狐狸等珍贵皮毛做冬装,穷人则使用山羊等家畜皮毛做冬装。
另一位西方传教士约翰·普兰诺,切宾尼(JohnofplanoCarpini)也描述过蒙古人的衣着,他写道:“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同样的式样制成的。他们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兜,而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这种长袍是以下列式制成的:它们两侧是从下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皮毛的外衣式样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它在背后并有一个垂尾,下垂至膝部。”切宾尼所描述的袍服形制应该是右衽交领式。
人元以后,蒙古人的袍服在形制上是无大的变化,只是在衣领上有了一些明确规定。《元典章》卷29《礼部二》规定“公服俱右衽”。⑤陶宗仪在《南村轰耕录》的“官制资晶”条目中写有“官服俱右衽”。从元墓壁画、波斯彩绘以及出土实物来看,蒙古人贵族、武官、会从所着长袍,均为右衽交领式或圆领式。
蒙元时期蒙古人袍服的总体形制是无垫肩、长及踝部,腰间配束腰带。领式多见于右衽交领式和圆领式。腰间佩带鞘的餐刀、火镰和燧石,把装有火绒的小型荷包和火镰用大型扣子或细条带等连接起来,掖佩在腰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