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43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6 13:49
名人对城南旧事的评价有:
1、叶圣陶: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
2、吴贻弓: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3、凌 梦: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7:28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从七岁写到十三岁,恰好是童年到少年的这一段经历。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最难忘的。所以,作家中写童年生活的――尤其是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原因是,所有的作家的这一部分文字感情都格外地真挚,极少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而且较少有名利的因素。无论是安徒生的童话,还是鲁迅怀念童年的散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喜欢。相反,童年倒没有成年人喜欢的程度热烈。这与他们的阅历和文学阅读有关。
童年是回忆,是好奇,是探索,是一首诗。《城南旧事》始终笼罩着淡淡的忧郁,淡淡的忧伤,如梦似幻。主人公英子是个儿童,她不能明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能明白人间的苦难,以及复杂的人性。所以,她清澈的眸子只是在炽热地凝视,关注。
或者疑惑,或者同情,或者痛苦,但她并不能明白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作品中也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主人公搞不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所看到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作品,在阅读的时候,如果能观看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城南旧事》,那么效果会更佳,更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作品中呈现的人、事、风景都是英子的目力所及,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主人公目光的温度。残阳,校园,荒草,驼队,胡同,闹市,人流,流水……这一切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这种诗情画意是以不悲剧性的色彩和格调做为基础的。
毫无疑问,它们不仅是英子眼睛里观察到的颜色,而且也是英子心中的颜色。人的成长,总是与阅历有关系的。不历尽沧桑,很难对人生有透彻的洞察,很难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对于童年并非什么坏事。相反,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创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7:28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为什么推荐《城南旧事》。
正文: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发起选出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单。2000年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其中的多篇作品还被选入中学教材。
《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是具有极强的平*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
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7:29
推介理由: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7:29
我觉得吧,*就是这本书写的非常的好,里边的情节着实让人着迷,林海英同志非常制作十分让人无限的期待和欢喜,我觉得你们一定要向林海英同志学习,嗯,还有我们要感谢咱们的老师,老师是教育了我们的知识,你们要感谢老师,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我们的今天,就没有祖国的明天。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7:30
200个字不太行,但是可以借鉴一下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