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7: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25
1889年10月,张奚若出生在陕西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乡仓西村。张家当年在朝邑县城开了间中药铺,其父还当过朝邑县商会的会长。
18岁那年,张奚若到陕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学堂之一宏道书院念书,与吴宓是同学。因读了邹容的《*军》,他决心参加*。在一次*中,19岁的张奚若带头赶走两名恶毒的日籍教师,*出走,到上海就读中国新公学。在上海,张奚若结识了于右任、杨西堂,加入同盟会,跟宋教仁、黄兴都很熟。杨西堂见这小伙年轻有为,就将长女杨景任许配给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过辛亥*。
辛亥*前夕,井勿幕派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准备举义。武器还没运回来,武昌起义爆发了。不久,张奚若再去日本,将军械运回陕西,成为陕西辛亥*的功臣。这段投身辛亥*的回忆,张奚若曾于1947年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他说,*代替了满清,不同的不过是皇帝改了总统、尚书侍郎改为*而已。后来,张奚若把他当年被抓以及*当政时期的遭遇做了对比:清军抓了他用轿子抬着走,而蒋介石不让他说话,结论是“反动派堕落得一代不如一代”。
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本来打算念土木工程,结果对数学兴趣不浓,便攻读*学。同在哥大的同学还有胡适、陶行知、宋子文、孙科、蒋梦麟等人,张奚若在这儿还结识了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 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硕士学位。当年,朋友们常常到金家去玩,渐渐形成“星期六聚会”,大家一块儿喝茶聊天。张家数十年的习惯是每天下午四点喝下午茶,招待朋友和来访者。西方语言文学家李赋宁回忆说,抗战时没有面包,张宅的下午茶就用馒头代替,没有黄油,就代之以黄面酱。 1925年回国,历任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高等教育处*,*大学教授职位。
1929年8月应聘来清华任法学院*学系教授。
1932年6月,张奚若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代表教授会向学生致辞,提出三点意见:“奋斗、续学、耐劳”。
1936年11月,他在《独立评论》(胡适创办)发表《冀察不应以特殊自居》一文,直接触怒当时北平最有权势的人物宋哲元,导致停刊数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奚若亦随校西迁,并任西南联大*学系主任;抗日期间,参加民主活动,抨击**。
1941年3月1日,张奚若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上发言,尖锐抨击**当局的*和*统治,蒋对此极为恼火。但他未予置理,发言后便愤然离去。后来,国民参政会还给他寄发开会通知和往返路费,他当即回电:“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未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 1946年,张奚若受邀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演讲,他猛烈抨击反动当局说:“现在中国害的*病是: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的*集团所垄断。”
1947年,《清华周刊》请张奚若为36周年校庆题词,他挥笔写就:“学问要往大处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委员、政务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为第一至四届全国*、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9年6月21日,在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新中国国名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的建议。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纳了张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并将这一名称写进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973年,他还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在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2年9月,张奚若继马叙伦之后出任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多有建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制订《小学生守则》等。
1954年9月,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还连续当选第二、三届全国*。
1957年5月1日,在整风运动中,他对当时党和*的工作提出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的评价。7月13日,***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座谈,帮助整风。张奚若在会上分析了党在工作中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源。
1958年1月28日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曾引用他的说法,虽然不满意,又认为“张奚若是个好人”。
1973年7月18日,卒于北京,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