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8: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03:43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 “ 《水浒传》这部著作 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1] 首先谈其“忠” : “忠” ,本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观念, “忠义理智信,温良谦恭让” 。自春秋以 来, “忠义”就是社会普遍使用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特别是经过汉代大儒董仲舒的 阐释和界定后,忠的对像和内容进一步被明确下来,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 “忠君” 成为“忠”的全部内涵。从汉代发展到宋代、再发展到明代,千余年来的儒家正统思想 的教化、熏陶,使得“忠君”思想世人心中根深蒂固。 《水浒传》里的“忠”,最主要的表现是“忠君”思想,即“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 “替天行道” , “招安”报国。其次也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即其他好汉忠于宋江的内 容。所以总的说来,梁山的“忠”与封建社会的大伦理道德的“忠孝”是一致的。为国 家尽忠,精忠报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 《水 浒传》的英雄好汉无不具有精忠报国的良好思想(除了极少数文盲、即没有接受过起码 的封建教育的人) ,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梁山好汉上梁山前谁也不愿落草为寇, 而到后来被*得上了梁山,但也不改自己的忠良之心,想到的是“暂借水泊安身,将来 等到朝庭招安,报效国家,博得个封妻荫子,后世留名” 。 1 其次说其“义” : “义”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这在《水浒传》中是浓墨重彩被予以讴 歌的,其实其“义”也颇耐人深思。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义” 。 《水浒传》中的“义” , 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水浒传》中的“义”不完 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 ,他们为 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 生活所迫、 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 反映得尤为强烈, 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 、 “杀富济贫” ,都是“义”的表现。因此, 《水 浒传》中所写的“义” ,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完全等同于儒 家纲常伦理中的“义” 。 “义”可以说贯穿于水浒传的始终。上至梁山头领,下至士兵伙夫。 “仗义疏财” , “专一结交天下好汉” 。像晁盖、宋江、柴进、卢俊义等,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为 朋友两肋插刀” 。 鲁达为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梁 山众好汉莫不“义”字当头。像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等。 可以说, “义”是作者施耐庵极力张扬的民族之魂, “义”是梁山好汉英雄壮举的精 神体现。 忠与义的统一 《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传。既忠且义。当义与忠发生冲突时,这时毫无疑问,义 必须服从于忠。这就是梁山上忠与义的对立统一。这也正如李希凡先生所说“抓住了体 现在宋江形象里的一个方面——忠义思想的复杂性, 即把宋江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 及其斗争行动精神状态统一地来考察,他本身就混合着复杂的矛盾内容。如果我们客观 地研究宋江的艺术形象,而又不必因为他有*性格的一面去掩饰他的另一面,也就是 说,不是借题发挥,不是简单化地对待他,那么, 《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就大有深 思和探讨之处。 ”[2]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最能体现忠与义的统一是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可以看 出,宋江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 兴衰和存亡。而忠义思想也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 2 司, “刀笔精通,吏道纯熟” ,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 他虽为官府中人, 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 “济人贫苦,救人之急, 扶人之困” , 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 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这是他的“重义”的表现。从他思 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的,这是他“尽忠”的要求。 事实上,纵观宋江的一生,作为其行为内在动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报效朝廷和 建功立业的正统观念。而从宋江的主观愿望来看,在其思想深处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 “忠” ,正是这种“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君”观念,才真正贯穿了 宋江的一生。宋江由*上山聚义到争取招安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其“忠君”观念在 具体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中国士人为人处世 的基本原则,宋江上山前的行为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表现。 “仗义疏财”的义举“山 东、河北闻名” ,但是它并非与忠相背,而是在忠的制约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私放晁 盖固然是宋江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宋江已有了造反之心,违背了忠。 首先“重朋友,轻朝廷,市私恩,坏*,宰相下迨郎官皆然,不独郓城宋押司也。 ”[3] 所以循情枉法还不能说就是造反背忠;其次它与宋江一贯尊奉的“赃官好皇帝”的忠君 观念没有根本的冲突。而对晁盖后来的举动,宋江是不赞成的,认为“虽是被人*迫, 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别人他管不了,就只好“独善其身”了。因此杀惜固 然是被其所*不得已而为之,但其根本原因则是为避免暴露他与梁山的关系,从而陷于 欲忠不能的境地。 宋江此时自己尚在逃亡中, 不但没有一点造反的意思。 反而劝武松 “如 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博得个封 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既是宋江忠君观念的根源所 在,也是其*理想的具体内容。在宋江看来,只有为朝廷建功立业,从而博得个“封 妻荫子” 、 “青史留名”才是正路,而这一切都要靠朝廷的封赏才能实现,也才是名正言 顺的。大闹青风寨,一方面是为了保全性命的自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泄愤的目的。这 只是“一时乘兴”之举,因此一封家书就使宋江连夜奔丧回家。这固然有其孝道在内, 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宋江想借此机会离开花荣等人,以免走上造反之路, “天幸使令石 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 ”宋江的这番表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刺配 江州的途中至死不愿上山, “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这表明宋江此时头 脑中的“国家法度”和“忠孝”等正统观念居于统治地位。 因此可以说宋江在上山前的所作所为都受其忠君观念的支配, 表现出其行动的一贯 3 性,最后宋江因题反诗而被*上了梁山 ,但这并非就意味着宋江从此举起了造反的大 旗,因为他是被*无奈而不是自觉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虽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忠义之 心并未“完全上山” 。就尽忠朝廷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一固有之志而言,同上山前 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即争取招安。所以他才把“聚义厅” 改作“忠义堂” 。并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 为之奋斗不息的*理想而言,则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上山后宋江所能采取的 唯一一种手段,即一种“曲线尽忠”的特殊手段。 事实上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泊事业确实有了很大发展。梁山好汉在宋江领导下, 三打祝家庄、攻破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出了起义军的威风,对朝廷构成了 严重威胁。使梁山事业进入全盛时期,这样,宋江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带领大家接受了朝 廷的招安, 从而使梁山事业得以*结局。 梁山事业的发展是 “义” , 接受招安则是 “忠” , 最后得以“忠” “义”*统一! 从梁山泊对敌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同样可以说明宋江忠义性格的前后一致性。 宋江从来就没有什么推翻宋王朝的想法,在具体的战斗中大都是为救失陷的弟兄,或是 为了教训那些敌视梁山泊的地主武装,或是出于自卫而反击前来征讨的官军。并不是自 觉地攻一城夺一地的向东京推进,甚至“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例如,打青州是为救 孔氏叔侄,打高唐州是为救柴进,打大名府是为救卢俊义等等。这都是重义的表现。从 另一方面来看,这与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张也是一致的,他打的都是一些与 当朝奸贼有关系的贪官,如梁中书之与蔡京,高廉之与高俅等等,以及倚仗权势欺压百 姓的官僚和土豪劣绅,如慕荣知府、祝家父子等等。 宋江忠义性格的一致性, 还可以从他对待被俘官军将领的态度上得到证明, 不是 “亲 解其缚”就是“纳头便拜” ,表现得过于谦卑就不是礼贤下士所能解释得了的。况且这 些人都身居要位,五虎将里有四个都是被俘的官军将领,其他被俘将领的地位也都在阮 氏三雄、刘唐等较早上山的头领之上。这一方面说明了宋江为以后招安做了充分的组织 准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宋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 对于招安,宋江也不是消极地坐等,而是积极地争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一 部《水浒》 ,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 ”[4]当梁山事业 发展到鼎盛时期以后,争取招安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宋江本来还指望通过梁 山事业的发展震动朝廷,使自己的苦衷上达天听,但是由于奸贼当道,依然是下情不能 上达。于是最终宋江不惜以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来实现他招安的凌云之志。在招安这个 4 问题上, 宋江的忠对义的制约作用表现得最明显。 宋江自己也认为李逵与他 “情分最重” , 但是当李逵在菊花大会上反对招安时,宋江照样要杀他。而对高俅则不一样了,这是书 中的头号大奸贼,梁山好汉多有被他所害者,特别是林冲、杨志对其更是恨之入骨,但 是宋江为了招安,不但不杀,反而“纳头便拜,口称: ‘死罪! ’ ”并且为了防止众好汉 私下里杀了高俅,急忙又传下令去: “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以军令,处以重刑! ”[5]由此 可见为了招安,为了大忠,宋江在梁山弟兄与高俅之间选择了后者,使得义最终服从于 忠。 忠与义的对立 《水浒传》的忠义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当义与忠对立时,为了服从大忠,不得 不牺牲小义,这就是梁山领袖宋江的悲剧,也是梁山英雄的悲剧。梁山悲剧的产生,是 封建社会的必然,谁也改变不了。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君明臣 贤” 。 这里,我们知道, “忠义双全”是高悬于梁山之上的一股双刃剑,是梁山英雄的人 格价值观念,其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者是作为义军领袖的宋江。宋江既是义军领袖,又是 忠义的领袖。且是忠义的捍卫者。因为就一百单八人中的大多数而言,说得刻薄一点, 只是一些如马克思所说的“同名数”的相加,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 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这些人尽 管都有某种程度的变革现实的要求,如李逵等人,但他们显然做不了梁山的道领,更不 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领袖人物如宋江这样名闻江湖、人 人敬仰的具有非凡特质和品格的人物的思想,便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比如,接受 朝庭招安,虽然许多人并不乐意,但碍于义气,大家都接受了招安。另外,在梁山泊这 样带有绿林豪强特色的江湖帮会集团中, “大哥”的命令必须无条件遵从。这都是因为 大伙又都是义气极重之人,受义气的约束,即使为“大哥”而死,也在所不辞,李逵的 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在招安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宋江明知是奸臣作祟,但因为是朝庭命令,也不得不执 行。宋江招安后,便去打方腊。这实是不义之举。但为了尽忠,也就只好舍义了。为了 忠,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仅有二十八人回来。但为了忠,宋江还不 清醒,喝了御赐的毒酒。临死还不忘“取忠舍义” ,把李逵、花荣也拉来垫背。 5 忠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使 我们赶上并超过欧美国家,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倡“忠义”思想更具有现实意 义。 儒家文化所述, “忠”即赤诚无私,尽力而为, “义”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 范,但其对对象却是国家和亲人,而并非“愚忠”以及梁山好汉们的假仁假“义” 。 首先来看“忠” 。从大的方面来讲,忠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有了对国家和民 族的赤胆忠心,就会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就会响应 党和国家的号召,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公民。就会做到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 做,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不做。这是忠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体现。从小的 层面来看,忠可以理解为忠厚、忠诚、忠实,这是一种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人与人 之间赤诚相见、真诚相待的和谐精神的内在品格。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上, “忠”的品 质并非所有人都能具有。在“以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支配下,社会上自我意识强烈的 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忠厚” 、 “忠诚” 、 “忠实”看成是傻瓜的特质。使人与人之间充满 了奸诈、欺骗和谎言,这是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人与人之间多一些 忠厚,少一些奸诈;多一些忠诚,少一些欺骗;多一些忠实,少一些谎言,就是在向构 建和谐社会扎实迈进。同时,就“忠”的原始本意来讲,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 ,这 种“忠” ,也可以理解为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弘扬的是一种矢志不移的精神。这种坚毅 不拔的精神状态,对于克服构建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和谐社 会的总体目标,也是非常必须的。 再来看“义” 。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正义感。正义感是一个正人君子内在品格塑造 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设想社会上如果人们没有了正义感,还有 什么公平正义可言,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义感又引发出 责任感。有强烈正义感,必然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对国 家、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对构建和谐社会要尽职尽责。从小的方面来讲, 是对家庭、对亲友都要有责任心。现在不少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对老人不孝,对婴幼儿遗弃,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社会、转嫁他人。这显然都是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干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各种商务活动中, “义”更多地表现 为“信义” ,即诚实守信。要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 6 社会,弘扬“义”的思想,尤其显得需要。 把“忠义”连缀起来解读,其内涵更为丰富。它除了包含“忠”和“义”的全部内 容以外,更代表了“忠贞正义”的文化品格。有人认为, “忠义”这个词骨子里透出精 粹与刚强,非大丈夫不能称“忠义” 。也有人认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重要的品质 是“忠义” 。 “忠义”是成功人士不容缺失的内在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需要千千万万的“忠义之士”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提 倡所谓的“忠义之士” ,是摒弃了宋江忠君、招安等封建糟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 “忠义”思想。 综上所述, 《水浒传》的思想始终是忠占据着统治地位,义不但没有与其相*, 而且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水浒传之所以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其英雄好汉 们的忠义人生感动了我们,而这种感动还将长期的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