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05
说起晋商,大家都是挺熟悉的,可我们今天就不谈晋商那些风光事儿了,专门写写晋商在明末清初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晋商在明朝之前只是一簇星星之火,在明朝时期成了燎原之势,当初山西的商人支持朱元璋,山西商人给他的部队送吃送喝送粮草辎重,得到的是一张叫盐引的“白条”。可别小看这盐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贩盐的通行证,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盐铁可是牟取暴利的行当。就这样,山西商人从国家统管的盐业中获得丰厚回报。从原来的不温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说话底气很足的老板。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靠着边关的优势慢慢体现出来,山西商人开始做起对外的贸易。无论是草原还是东北地区,山西商人在带来他们需要的物资后,带走了当地的牛羊和人参兽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人的天性莫过于此。大明一直提防败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没想到东北那边儿的鞑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东北领头造反的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个小*,弄个什么鬼扯的“七大恨”就造反了。
但是,努尔哈赤的造反资本实在太微薄——天寒地冻的气候,缺粮少衣和赤手空拳的现状,明朝那边儿经济一封锁,努尔哈赤就有点傻眼了。再者(推开民族团结,就历史事实而言),后金占领辽东以及东北其他地区,*了多少汉人?辽东还剩下多少汉民?无论怎估算,幸存的汉民都不可能超过10万(剩下的都是服从努尔哈赤的奴役统治)。至此,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统治区,基本上找不到汉人了。而面对经济崩溃,主要劳动力*殆尽,导致劳动力不足,粮食物资短缺的境地下,后金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这当然得靠外部势力。前面说了,晋商依靠着边境优势,与蒙古进行贸易,贩卖中原的铁、茶叶、火药等,换回马牛羊、兽皮等物资。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贸易并非完全合法,而经常是带有走私性质,而且走私的是国家禁止对游牧民族输出的战略物资。其中,铁器,火药等当时都是违禁品。
然而禁令依旧无法阻止以范永斗为首的走私行径,那时的东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参多,其他重要物资几乎没有。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够强大的军队来对抗明朝,必须依靠大量来自中原的物资,因此努尔哈赤以及其后继者对晋商许以重利晋商的走私活动,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大大改善了后金的经济状况,获得的利润是满清劫掠大明所得的巨额金银。
在出售物资的同时,他们还帮后金在内地建设情报网,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军事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将出去。范永斗时期的晋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到一起。随着后金政权的野心膨胀,他们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铁器、火药、军事情报都是重点高价收购的商品。后金政权对于范家这样与他们长期做生意的晋商也越发倚重。后金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由晋商提供。甚至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姓名、士兵的数量和装备的清单,也由晋商提供。晋商们不可能不知道后金收购这么多军火和铁器以及情报目的何在,但为了白花花的银子,什么国家大义、民族安危,都顾不得了。
一个王朝的兴衰命运归结到一个商人群体,总是勉为其难的一个借口。范永斗等商人的举动,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我们不能苛刻一个商人的意识能够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但是这种唯利是图,发国难财的行径和勾当却终究要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钉上其名,纵然后来满清僭越中原后,晋商获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却还是挽不住其衰败的颓势(满清为了阴以范氏为代表的晋商,给其经营进口日本铜矿的特许权,结果范氏因此衰落)。
原本是纯粹的商人,有意无意中卷入了历史更迭的风波之中,陪伴着一个王朝兴起,但最终却毁灭在这个王朝的深渊之中,这仿佛是历史留给晋商的一段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