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进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7: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3:19
《金陵十三钗》夹带着“**爱国主义”,冲击小金人,被批评炒作玉墨、贝尔的床戏等等纷扰声中,年终岁末和《龙门飞甲》一起来逐鹿贺岁档,并豪言国内票房轻松可以拿10个亿,想要来掀起一波吸金狂潮。看报道说头一周拿了2亿票房,国内拿10亿我看着悬,就跟这片子宣传说耗资6个亿,结果看起来怎么都不像一样,不靠谱。
电影并未宏观展现南京城破的历史,也没有描写大*,而是围绕着一个教堂内的教会女学生,和十几个秦淮河畔的风月女子展开,没有传统的“战争控诉”,力图发掘、表现战争下无时不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群虚以委蛇、逢场作戏为家常便饭的欢场女子,一个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洋鬼子,被战争和杀戮激发起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责任与牺牲,这些本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不管在多黑暗的时刻,总是不缺乏光亮,能让我们不致于绝望。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词儿本是杜牧描写欢场丽人的,可看到教会女学生之后,那些素净、稚气的脸,让这句诗在我脑子里突然就冒了出来。还稚嫩的很的女学生们,正是豆蔻年华,还是经不起风雨的娇花,如果没有硝烟战火,她们不过都是还会赖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她们的清白和安全,就像是我们容忍不了一朵洁白的莲花被踩在泥里践踏一样,护卫之心油然而生,她们还是有知识的年轻人,更是这个积弱国家未来会变强的希望。
本来可以撤退,却没有撤走的十几名士兵,那个看起来“思想境界”不怎么高的老外,十几位秦淮河畔的风月女子,都在灾难降临在这些女学生头上的时候,没办法无视,她们和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还是孩子的女学生们,保护着希望,换取自己生命的尊严,如果苟且偷生的漠视,每个人都会余生不安的。死亡,有时候是没法逃避的,可是高贵延长了生命的意义,希望又给死亡增加了一丝温暖,看着它在别人身上得以点亮,煽动双翼,或许魂灵也是可以带笑的。
为了救学生,能撤走没撤的士兵被“玉墨们”嘲笑,作为军人,不能守土卫民的确应该是最大的耻辱,可是他们已经竭尽忠诚。偏爱色彩、喜欢唯美的张艺谋,大概不喜欢写实主义,战争戏也拍的那么感性,好多慢镜头渲染气氛。一队勇士排成一线背着手榴弹去炸坦克,慢镜头之下,纷纷倒下的士兵、飞溅的血花、哀婉的音乐、痛苦的挣扎,直到那轰地惊天一炸,让悲情到了极点,军人是用血肉之躯面对现代钢铁,用死来捍卫国家和荣誉的。
秦淮河畔的风月女子和女学生,原本是格格不入的,女孩子们看不起“玉墨们”的妖冶放荡,“玉墨们”也同样不太欣赏女孩子们的不谙世事。让她们彼此接受、同仇敌忾是因为小鬼子,面对发了情的小鬼子,女学生们保护了“玉墨们”,这让姐姐们很羞愧,面对危险,姐姐们躲着,小妹妹们把危险扛了下来,姐姐们亏欠了女学生们。而强大的外敌之下,大家都是中国人,并且学生们是人,妓 女们也是人,姐姐们愿意舍身去保护女孩子们,自己受过的苦难,不愿意再次出现在还年轻的女孩子们身上,犹如出于母性保护幼仔一样。
奥斯卡影帝贝尔饰演的洋痞子,为了救教会女学生冒充神父,迸发勇气和日军交涉,并且发挥职业特长打造“十三钗”,还与玉墨发生了一段感人爱情,这种设计,可能跟迎合欧美市场口味不无关系。即有点贪财,还有点好色的洋痞子,因为战争,出于人道、出于正义,做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完成了灵魂升华。这虽然合了西洋人的欣赏口味,怕是也同时打翻了国内民族主义的醋坛子,让一个洋鬼子来拯救中国的女学生,张艺谋恐怕要有一段日子,被骂汉奸卖*了。
看了电影,总是少不了比较,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陆川的《南京南京》,都是涉及南京大*背景的电影。不过,我个人更喜欢陆川的电影一点,冷静、理性,十三钗显得有些过于感性,还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的感性,而是导演张艺谋创作夹带进的感性。陆川希望不带主观情绪的还原和展现南京大*,并挖掘其中的不屈和抗争;张艺谋则是想在大*背景下,讲一个赚泪水的故事,并时不时的提醒一下观众,该掏手绢了啊。
张艺谋在努力展现着人性光辉的一面,故事里看到的人物都是很“配合”这个主题的。这个故事包装的太华丽了,只是如果历史中我们的所有国人,都是如此的不屈,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又怎么会有南京大*那样的惨剧。
看过电影之后第一感觉,电影怎么好像一般,等回过头一琢磨,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没觉出太好来,是因为之前对这部电影的宣传太到位了,把胃口吊高了,期望值太高,反而看完了觉得没想象那么好,或者说没宣传的那么好。
这个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