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9: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4:58
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凭一节优质课或观摩课很难看出一个教师的水准,但家常课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一、常态课的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课. 二、正确把握常态课的特点 1、常态课的教学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 常态课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常态课也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活力. 常态课还应该是高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 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2、常态课的课程要在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题之一.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常态课上师生活跃,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所受的*也较少,教师与学生配合很自然默契,课堂上精神放松、情绪正常;不象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师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移——效果怎么样?这种功利的想法无疑会流露到课堂教学中.记的一次听一位教师讲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他脸 红了,动作乱了,后面的教学可想而知;如果这不是公开教学,如果不是讲台下有听课的老师、听课的评委,这种状况绝对不可能出现,也许教师和学生会演绎出更精彩的学习过程.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的.常态课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教师应变灵活、适时介入,学生在表达各自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教师不必担心一旦闪失造成的损失,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活跃、自然,他们能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的交流.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的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3、常态课的教师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常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 三、一般常态课教学实施的几个步骤: 1、导课 语言简洁、直切正题.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是课堂教学方法的第一质量要求. 2、呈现教材: 学生产生求知*后,教师分层次,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有次序地呈现教材,这也是完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巩固操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归纳概括: 教师需要把讲过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概括,勾勒重要的概念,提示学习的标准,可以使学生掌握要点,促进记忆. 5、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操作要求,通过练习、复习、以加强巩固和深化理解. 6、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学,首先包含课堂纪律管理.其次才是信息传递和交流.在良好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材的讲授.在一个课堂纪律混乱的教室里,即教不好也学不好. 接下来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的谈一谈数学教学在呈现教材时应如何用好主题图: 小学数学新教材,最吸引学生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亲,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 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从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主题图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具有趣味性. 二是具有思想教育性 二、灵活使用主题图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领会它的内涵,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介绍几点有效使用主题图的做法. 1.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将主题图分层展示.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二年级下册第2 页“解决问题”主题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2)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5 页“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 只美丽的白天鹅,飞来了3 只,飞走了2 只,现在还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3)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比如说我曾经听过一年级“0 的认识”这节课课,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 的含义. 2. 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9 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 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 指跳绳的有3 人, 9 是指踢毽子的有9 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 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主题图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3.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 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 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 元,心形的气球每个0.80 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 角 +8 角,1 元2 角+8 角.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教师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 4.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结果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如人教版三年下册第63 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 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进行增补两个人和3 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就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点)一节好的常态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二是从效果上,学生都懂了,会了,而且知道怎样去学.扼要地说,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课堂上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 (点)四、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意识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六种状态. 我们的教师都渴望能上好身边的每一节常态课,那么简单的说要具备的四种意识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六种状态. 1、四种意识: 课程意识:教师要学习课程,研究课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 把教材当圣经,要把它当成一种课程资源来使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做到切实有效、创造性使用教材. 学生意识: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完整的有思想的人,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一些孩子,什么也不懂.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和信息沟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决不要放弃一个孩子,说不定你放弃的那一个可能是将来的“爱迪生”. 民主意识: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或者答案,即使与教师的想法不同,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想一想有没有正确的地方,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价,善意地指出不对的地方,鼓励学生今后要更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开放意识:教师要有开阔、宽容、接纳的胸怀,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算法多样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能力.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六种状态 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的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课堂气氛,甚至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向上. 注意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虽然高涨,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左顾右看或者玩东西,也很难学习好.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发现那位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示意或者提问,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想回到学习上来. 参与状态:有时看着某些学生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他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别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却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就要对他进行鼓励或者煽动,使他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交往状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或者升华,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思维状态:课堂上并不是越热闹越好,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学习,努力思考,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要重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学生要有皱着眉头想问题的时候. 生成状态: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都要有一定的效果,会生成一些问题的结论或者作品,但是,这些成果的生成都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产生的,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因为它不单单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要上好常态课它需要教师“拥有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 需要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