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能够很快攻占洛阳、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2:3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11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期,社会发展到全盛,但是到后期,在长期和平繁荣的条件下,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功绩,*日趋*,特别是荒废府兵制,削弱了*集权,放纵了边镇割据势力,以至酿成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为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乘机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由范阳南下,直指洛阳和长安。史*载叛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这场战乱,对唐朝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唐朝由胜转衰的过程。
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集权的反叛,则是安史之乱这时发生的。这次叛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起,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止,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最后在唐朝最终平定了。但也因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在唐朝初年,为了巩固*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越来越无力控制。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唐玄宗逐渐丧失了。改元天宝后的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经济、社会逐渐成了衰败。统治集团的*也是给安史叛乱造成了有得的机会。
上述所说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善逢迎的他,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大搞*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15万南下反唐。“安史之乱”也就爆发了。
当时,平静很久的百姓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敌之人。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于是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已对西进夺取长安做好了准备。
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等待决战时机成熟,哥舒翰采用的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的。但唐玄宗多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时于是出关与叛军决战了。六月,唐军在潼关外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伙同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匆忙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行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并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同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由于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很严重,遭到了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两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叛军内部发生*,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和洛阳就在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之计收复了。
干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唐军,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新攻陷洛阳,也自称大燕皇帝,
由于史思明率兵攻打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晓示南城史思明,于是史思明见大势不好,随后也就退走了。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唐军回纥兵的帮助下,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终结束了。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也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厌恶这场战争。安史集团是一股*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朝亦一蹶不振。据说乱事的发起人安禄山是一个体形庞大的胖子,后人甚至用「禄山之爪」来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这只大手,将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开元年间比较注意*,曾使唐朝之国势臻于鼎盛。在他统治的后期,即天宝年间,表面上看起来仍是海内晏然、天下太平的景况,实际上却已危机四伏,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而使盛唐走入衰败的阶段。从这可以看出,居安思危,这四个字是我们要时刻需要牢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11
唐玄宗他统治的后期,专宠贵妃杨玉环,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他把政事托付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佞人,终于导致了天宝末年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盛极一时的大唐国从此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11
长期的和平,突然爆发战争是唐玄宗惊慌失措;
临阵指挥不当,比如潼关守将哥舒翰将军看到安禄山的军队峰头正胜,希望坚守不出;等待时机,但唐玄宗却命令哥舒翰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