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6:52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0
请看一段著名诗人北岛的访谈录,或许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但诗得有*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很难界定。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中国走了两个极端。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所谓低潮*必须有参照系。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阅读没有时间性。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0
不是很需要的,现在是市场经济 市场需要什么 就出什么 现在我们国家需要很多人才 如管理人才, 经济人才 科技人才 不过很少看到需要诗人的 那是 自由职业 如果你想成为诗人 只要你拼命的写 也就成了诗人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1
不需要,只需要大米和棉衣. 那些生活在饥寒中的贫困百姓和吃饱喝足后舞文弄墨者的对照不正是一出可笑的诗歌吗?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不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1
诗歌是一种很*或很浪漫的文学作品,工作压力大或很忙碌的人,对此不感兴趣,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恋爱中的人喜欢,你写好发表肯定有人看,但是老写会把自己写空,你会认为生活毫无意义,写点就行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2
当然,没有文化进步只有经济发展,社会怎么会协调发展,是不完美不完善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3
当然需要,物质时代时,没有精神的支撑。人类又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