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的清平乐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6: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07:09
王安国 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①,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谜语里有所谓卷帘格,谜底的安排是从下到上倒过来的,所以猜谜时也要倒卷珠帘似地去考虑。这种技法在诗词中也有,读时也须注意。
这首《清平乐》上片四句,正是用卷帘法写的。我们理解它的时候,就该从“昨夜南园风雨”这句开始:
昨天晚上,南园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枝头上的花朵全给打下来了,残花狼藉满地,就象一幅给谁弄脏了的宫锦。尽管费尽黄莺儿的巧舌,毕竟还是无法把春天挽留住呵!
这是昨夜听到风雨,今晨看见落花,因落花满地而知春天已去,耳里恰又听到黄莺的啼唱,便忽然冒出“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的念头来。可见“留春不住”是后起的,“昨夜风雨”是先来的。如今却反而先下了“留春不住”。这种手法,便可称之为“卷帘法。”
由此可以悟出一点:写诗填词时,适当地把镜头出现的次序颠倒一下,是完全容许的;不容许,有时还可以显得不落常套,使句子峭找些或奇崛此。我们在构思句子时,由于格律*,难免会出现造句的困难,这时候如果使用卷帘法,便会取得意外的效果——当然,又不是万无一失的。
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神宗熙宁初年,以材行召试及第,官至秘阁校理。他虽是当朝宰相的弟弟,对于乃兄推行新法,却颇不同意。他的*主张固然保守,但他并不想凭借哥哥的势位去猎取*厚禄,为人还是耿直的。有一回,王安石看到晏殊写的小词,笑道:“做宰相的,也写这种东西吗?”安国听了,马上顶了一句:“晏公不过在高兴上头偶然玩玩罢了,难道他的事业就只有这些!”可见他不以为写词便有损大臣的风度,倒有点觉得哥哥过分古执了。(王安石也真词,不过数量甚少。至于这个传说,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国为别人加在王安石头上的谣言讹语实在是太多了。)
王安国不但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相反,在过了多年的冷署闲曹生活以后,终于被当朝的吕惠卿——一个先是诌媚逢迎王安石,其后得势,又反过来陷害王安石的小人——借事加害,夺去官籍,放归田里。他在官场上实在是很失意的。
俗语说:“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受到放归田里的处置,热中仕宦的人会感到前途绝望;但也有人毫不在乎。这就要看他们对于头上那顶乌纱是怎么个看法了。王安国其人,显然是属于后者。这首《清平乐》就可以作为证明。
这首词在写了“留春不住”以后,转过笔来,描写一个第一次上台正式演奏的歌女的心情。着墨不多,内容却很深刻,真能反映作者本人的品格。
所谓“小怜初上琵琶”,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一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新琵琶手那样,她如今有资格编进班子里,成为正式演员,第一次得到正式表演的机会。一个小学徒,熬了几年,终于获得这个机会,当然是既高兴而又充满对美好前途的憧憬的。苏轼有一首《诉衷情》,也是描写一个歌女的此际此情,竟是那么活灵活现: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肤凝玉,鬓疏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你看这个小莲,在第一次公开表演中,真是使尽浑身解数,给人以“弹破碧云天”的感觉。连月亮对她也投以钦羡的眼光,她那心情之得意当然是可以想见的。
但苏轼笔下这个歌女,毕竟是“人人意中所有”,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王安国笔下的小怜,完全不是如此的一般化。她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的效果很好,可是在获得满堂采声以后,她并没有幻想着从此出入画堂朱户,博取主人的深怜痛惜,以便有朝一日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清吴伟业《圆圆曲》)相反,她却是“晓来思绕天涯”。表演成功以后,次日早晨,她一心只羡慕外头的自由天地,一心只想着“春风自在梨花”。
原来人生的幸福根本不存在于画堂朱户之内,而是在朱门大户以外的大自然里。你看那皎洁如雪、烂漫如银的梨花吧,它沐浴在温煦的春风之中,生机蓬勃,何其自由,何其幸福!
这种热烈向往自由的愿望,出自一位学艺初成的小姑娘之口,难道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吗?
王安国要描写这样一种人物,歌颂这样一种品格,自然有他的想法。这是和王安国平日的为人一致的:轻视世俗的荣华富贵,追求个性自由。他同情这位歌女,给她描绘了一帧很美的肖像。
乍看起来,词的上片同下片似乎说的是两码事。有人会问,前后怎么能够贯串起来呢?
仔细寻味,我以为它是一首送人之作,送给要走出画堂朱户的琵琶新手。很可能,主人是想挽留她的,可她的态度是那样坚决,终于挽留不住。王安国对此颇有所感,因此在词的开头,先从春天无法挽留写起。春天之终于挽留不住,也如同小怜的挽留不住。这样,前后片的内容就连接成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