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丹霞地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4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00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18
水文与地貌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407205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性质:《水文与地貌学》是四年制师范本科学校地理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水文学和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属部门地理学范畴。水文学与地貌学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是地理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是地理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文与地貌学的“三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三)授课对象: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第2学期。
二、选修课程
高等数学、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
(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分配
本大纲总学时为61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1学时,实践教学为10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
绪论
主要内容:
一、水文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水文学与地貌学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其它学科关系;
三、水文学与地貌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
水体水文现象的物理机制、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地表的起伏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掌握要点:
水文学与地貌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学习的目的、意义。
作业习题:
1、什么是水文学?它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2、什么是地貌学?它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3、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4、学习水文与地貌有什么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资源
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类型
三、水分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三节 水量平衡
一、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念
二、水量平衡方程
重点难点:
水资源、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内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水循环的类型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掌握要点:
水资源、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作业习题:
1、什么是水资源?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2、什么是水循环?它是怎么形成的?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3、什么是水量平衡?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4、我国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二章 海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海洋概述
一、海洋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海洋分布特征
三、海洋划分
四、海洋分类
第二节 海水组成和性质
一、海水的化学成分
二、海水的盐度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波浪
二、潮汐
三、洋流
第四节 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
二、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海洋环境保护
重点难点:
海水的理化性质、运动变化、形成原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要点:
海洋的基本特征,盐度、温度概念及地理分布,波浪、潮汐和洋流概念及成因类型,对地理环境作用。
作业习题:
1、海洋分布有什么特征?分为哪些类型?
2、什么是海水的盐度?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表层海水温度的地理分布有什么规律?
4、海水颜色与透明度有什么关系?
5、波浪在近岸地区是怎么变化的?
6、解释潮汐现象的复杂性原因?
7、洋流系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成因类型有哪些?
8、海洋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章 陆地水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河流断面
三、水情要素
四、河流补给
五、河川径流
六、河口水文
七、河流分类与利用改造
第二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泊
二、沼泽
第三节 冰川
一、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二、冰川的动动、积累和消融
三、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形成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三、地下水的类型
四、几种特殊的地下水
重点难点:
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的概念,特征,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和研究意义。河流的补给,径流与排泄,上、中、下游的变化情况,水情要素(水位、水量、流速、泥沙)之间的关系;感潮河口的水文状况,分类指标和原则,以及开发利用。湖沼水成因及分布、类型及改良。冰川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以有合理开采利用。
掌握要点:
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的概念,特征,水情要素、地下水类型。
作业习题:
1、什么是水系和流域?它们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过水断面?它有哪些形态要素?
3、河流水情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河流补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5、影响河川径流形成与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湖泊?它有哪些成因类型?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7、水库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8、什么是沼泽?它有什么特征?
9、如何开发利用沼泽湿地资源?
10、什么是雪线?它有什么分布规律?
11、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类型?
12、冰川对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13、什么是地下水?它是怎么形成的?
14、地下水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15、什么是泉?它分为哪几种类型?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四章 构造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与海底特征
二、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海底构造地貌
二、*边缘构造地貌
第三节 陆地构造地貌
一、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二、地质构造地貌
三、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重点难点:
构造地貌的持点及成因,划分依据和类型,活动构造带和稳定区的地貌差别,海底和陆地构造地貌的特性。
掌握要点:
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单元划分、成因等。
作业习题:
1、什么是构造地貌?按规模分哪几个单元?
2、全球构造地貌特点有哪些?是怎么形成的?
3、山地与平原的成因区别是什么?
4、我国山地分类哪几种类型?划分依据是什么?
5、新构造运动有何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一、风化作用类型
二、风化壳
第二节 坡地重力地貌
一、崩塌
二、滑坡
重点难点:
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风化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风化壳的发育(岩浆岩)过程及影响因素,风化壳的剖面特征及分布规律。崩塌和滑坡的发生原因、特点,以及造成的地表形态,防治措施。
掌握要点:
物理、化学及生物风化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风化壳概念、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崩塌和滑坡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作业习题:
1、什么是风化作用?它分哪些类型?
2、什么是风化壳?它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什么分布规律?
3、什么是崩塌?形成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滑坡?它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防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章 流水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流水作用
一、河流的环流作用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第二节 暂时性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二、河谷流水地貌
第三节 河流地貌
一、河谷
二、河床
三、河漫滩
四、河流阶地
五、河谷不对称
六、三角洲与冲积平原
七、流域地貌
重点难点:
流水地貌的形成,特征及发展演化规律,类型及划分依据;环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方式及部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侵蚀(沟谷)和堆积(河温滩)地貌的形态、特征、类型,发育过程等;泥石流地貌、洪积扇,河流袭夺等。
掌握要点:
流水作用及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洪积扇、河床、河漫滩、三角洲、冲积平原成因。
作业习题:
1、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如何塑造河流地貌的?
2、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有什么关系?
3、洪积扇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征?
4、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5、河漫滩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沉积特征?
6、河流阶地是怎么形成的?它可分为哪些类型?
7、三角洲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它有什么沉积特征?有哪些成因类型?
8、什么是河流袭夺?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七章 喀斯特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二、喀斯特发育条件
三、影响喀斯特发育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基准面
二、喀斯特发育的阶段性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重点难点:
喀斯特作用类型、地貌的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及发育演化过程。
掌握要点:
石芽与溶沟、溶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与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的成因及特点;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及分布规律。
作业习题:
1、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它的发育条件、影响因素有哪些?
2、喀斯特地下水分为哪几个带?
3、石灰岩山峰是怎么形成的?按形态分为哪几种类型?
4、溶洞是怎么形成的?堆积物类型有哪些?
5、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有何地带性规律?
教学时数:4学时。
第八章 冰川与冻土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冰川作用
一、冰蚀作用
二、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二、冰碛地貌
三、冰水堆积地貌
第三节 第四纪冰冰期
一、第四纪冰期的分期及主要分布区
二、划分冰期的地貌根据
第四节 冻土地貌
一、冻土的分类与分布
二、冻土地貌
重点难点:
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冰斗、刃脊和角峰,槽谷和峡湾及羊背石的形成分布和特征;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和鼓丘的成因、分布及特征;蛇形丘、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冰水冲积扇与积平台,季候泥的形成,分布和特征;冰期与间冰期地貌的划分地貌依据,冻土地貌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
掌握要点:
冰川地貌类型、成因,第四纪冰期分布与划分,冻土地貌与分布。
作业习题:
1、什么是冰川作用?它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冰川地貌?它有哪些类型?
3、地史时期发生过哪几次全球性大冰期?
4、第四纪冰期北半球有哪几个*冰川中心?
5、冻土分布有什么规律?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九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风成地貌
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
四、荒漠类型
五、沙漠化
第二节 黄土地貌
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二、黄土的成因
三、黄土地貌
四、黄土地貌区的水土流失
重点难点:
风成、黄土地貌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侵蚀、堆积作用的概念及形成的地表形态类型,沙漠的危害与防治。黄土的形成,分布与特征及主要的地貌类型(沟谷、沟间和潜蚀地貌),黄土地的水土流失危害,原因及保护措施。
掌握要点: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风蚀、风积地貌成因,荒漠化类型,黄土特性和成因,黄土地貌的环境问题。
作业习题:
1、什么是风成地貌?它可分为哪些类型?
2、横向沙丘和纵向沙垄是怎么形成的?
3、什么是沙漠化?如何治理?
4、黄土是怎么形成?它有哪些特征?
5、如何治理黄土地貌区的水土流失?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十章 海岸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二、海蚀地貌
第二节 海岸泥沙运动和海积地貌
一、泥沙的横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
二、泥沙的纵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
第三节 海岸地貌类型及其发育
一、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二、海岸类型
重点难点:
海岸线,海岸带的划分及特点;海蚀作用的重要动力因素及它形成侵蚀地貌类型;海岸带泥沙运动特点(横、纵向运动)及新形成的堆积地貌类型;海岸的发展演化等。
掌握要点:
海岸地貌的一些基本概念,海蚀和海积地貌的成因与类型,海岸发育影响因素及类型。
作业习题:
1、什么是海岸带?它包括哪几部分?
2、海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类型?
3、海岸泥沙运动形式有哪些?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4、海岸地貌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
5、山地丘陵、平原和生物海岸都是怎样发展演化的?
教学时数: 4学时。
(二)实习与见习
实习一 地形图的地貌判读
内容:熟悉地形图中的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相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目的与要求: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时数:2学时
地点:室内和室外相结合
形式:集体
实习二 航空像片的地貌判读
内容:了解航空像片的特点、比例尺、影像、灰阶;熟悉立体镜原理和使用方法,用立体镜对航空像片观察,判读地貌类型特征。
目的与要求:掌握使用立体镜对航空像处进行地貌判读的方法,识别各种地貌类型及其形态、范围、组合等。
时数:2学时
地点:实验室
形式:分组
实习三 水位观测
内容:用直立式水尺和自记水位计观测河流水位;计算水痊与日平均水位。
目的与要求:掌握基本的水位观测方法,学会应用水位推求流量,以便简化测流工作。
时数:2学时
地点:室内与室外相结合
形式:分组
实习四 流量观测
内容:测定河流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根据公式计算出流量。
目的与要求:通过流量测验实习,掌握测验流量的最基本方法,学会根据流速和过水断面面积计算流量。为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和水资源调查打基础。
时数:2学时
地点:室外与室内相结合
形式:分组
实习五 绘制三大洋平均水温垂直分布曲线图
内容:绘制三大洋平均水温垂直分布曲线图;根据绘出的图分析三大洋垂直水温分布规律;对比三大洋这间水温垂直分布的异同。
目的与要求:掌握水温垂直分布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了解三大洋水温分布规律。
时数:2学时
地点:室内
形式:集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8:53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