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6: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20:21
病原物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不常见,偶尔可在枯死病组织上或近叶鞘叶片上发生;无性态为玉蜀黍双极蠕孢[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半知菌亚门双极蠕孢属。
分生孢子梗散生于病斑正反两面,单独或2~3根成束从气孔或表皮间隙抽出,直立或膝状弯曲,不分枝,褐色,有3~15个隔膜,以5~11个为最多,端部稍细而色淡,基部较粗,色深。分生孢子从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或近梭形,正直或略向一侧弯曲,中间较粗,向两端渐细,两端细胞钝圆,褐色至深褐色,有3~13个隔膜,以5~8个隔膜为多,脐点平截,萌发时由两端长出芽管。子座部分埋于寄主组织内,黑色,球形,喙部明显,内部着生近圆筒形的子囊。子囊基部有柄,内有4个(偶尔2个或3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线形,无色,有5~9个分隔。
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10~35℃,最适温度28~30℃。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23~33℃,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2℃,5℃以下或42℃以上很难萌发。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需要高湿,但分生孢子的抗性较强,在玉米种子上能存活1年。
玉米小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区分为T、O和C等3个生理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T型和C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O小种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毒力无专化性。病菌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毒素引起的,3个小种在寄主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目前,我国O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O小种不同菌株之间对寄主的毒力强弱差异明显,可能存在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型。
在自然条件下,病菌还可侵害高粱。人工接种时,病菌还可侵害大麦、小麦、燕麦、苏丹草、水稻、白茅狗尾草、黑麦草、虎尾草、稗、马唐和纤毛鹅冠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