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8:1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01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
晋献公时,骊姬有宠,祸及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此后申生被*自杀,重耳、夷吾出奔他国。在重耳出奔,游历天下的时候,经过郑国。当时有人劝说郑伯要礼遇重耳,但是郑伯说:天下逃亡的公子那么多,哪里能够一一礼遇的!于是就没有很待见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归国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交好。晋文公即位后开始讨伐曾对他无礼的国家,首当其冲的就是曹国、郑国。其中曹国被灭,郑国因为烛之武的缘故而幸存。
因为重耳是在秦穆公护送下回国成为晋国国君的,而且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所以*两国关系相当好。这次伐郑,秦国出师助晋国一臂之力。本来晋国就比郑国强大,再加上秦国,此时郑国的情形已经是危如累卵了。
此时烛之武能够从地缘*(从现代知识体系来讲,的确属于地缘*)的角度来说明伐郑只是给秦国增加威胁,从而使秦国放弃伐郑。然而这不不止!秦穆公还派兵帮郑国守城!于是从*联盟变成了秦郑联盟。
此时的情况,说明秦国不希望晋国灭亡郑国。形势的剧变,让晋国灭亡郑国已经变得不可能了,这时候所谓灭郑之战只会变成*之战,此前的*之好就会立马崩盘。晋文公作为一代贤主,显然是从晋国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既然灭郑已经不可能了,继续发动战争就会与秦国翻脸,进而损伤晋国的利益。
从以上背景可以对晋文公退兵的理由进行分析。
不仁:从道义上来讲,重耳能够成为晋国国君,依靠的是秦穆公,所以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即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帮助就没有重耳的今天。也就是秦穆公于重耳是有恩的,如果此时反而对自己的恩人下手,很显然是不仁不义的。所以这一条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既然秦国此前与晋国交好,并约定一起灭掉郑国,但是最终却反过来帮助郑国来对付自己的盟友,这本身就是不仁不义的。即然秦穆公可以不讲仁义,晋文公难道就得讲仁义吗!所以这一条也是可以不成立的。
不知:原文是“失其所与,不知“,即与秦国翻脸是不明智的。根据以上背景的分析来讲,再进一步发动战争,就将与秦国翻脸,从而失去秦国这个盟友。然而秦国是一个大国强国,与大国强国为敌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这一条是成立的。
不武:原文是”以乱易整,不武“,这一条的意思,硬译过来是:把整齐的军队变成混乱的军队,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但是这一句的本质是:继续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为了解气,但是达不到战争的目的,即灭郑,这不符合战争的原则,即不武。从以上背景分析来讲,继续发动战争,确实是无意义的,所以这条理由也量成立的,但是成立的原因并不是“以乱易整”,而是达不到目的,也是基于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第二条“不知”才是退兵的根本原因,第三条“不武”是基于第二条才得以成立,而所谓“不仁”只不过是晋文公用来装点门面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01
不仁只是一个借口,若真任的话,就不会发兵攻郑了, 不知,不智才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说到底也就一个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