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8: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01:30
一阵拖拉机的“突突”声,打破了陵园的寂静。记者看到一辆拖拉机拉着满车的“建筑垃圾”,绕过纪念碑广场,沿着陵园的主通道,自北向南从记者身边驶过,又拐弯向陵园东南角驶去。记者看见车上的“建筑垃圾”中,有的刻着红色五角星的图案。
循着拖拉机的车辙印痕,记者逆向找到了“*烈士保护区第一区”。该区的东门及部分围墙已经被拆除,烈士墓已经夷为平地,而且大部分已经清理完毕。没有了烈士墓,园中看上去十分空旷,整齐排列的翠柏,显得寂寞而稀疏。可能是车辆的不停进出,东门口附近的地面,已被碾轧得十分结实而平坦。
记者进入墓地,有四五个民工正在用榔头打碎墓碑和大水泥块。看见有人进来,几个民工停下手中的活儿,警觉地看着记者。记者说是随便转转,想找烈士墓看看。可能看记者像是游客,一个民工说,这儿就是烈士墓,共有125座,刚推完;只剩下东面一个院子里有烈士墓,也是125座。
在攀谈中,民工们告诉记者,烈士墓的混凝土墓身打掉后,地面下不到一米就是烈士的遗骨;他们也尊重烈士,并不想砸坏烈士墓碑,但因为要求必须运到垃圾场,要往车上装,两三个人实在抬不动。
该陵园的工作人员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这里烈士的墓碑和墓身,是先用大型装载机推倒,再由人工打碎装车拉走的。“想想吧,烈士的遗骨怎能承受大型装载机野蛮的倾轧!”
他说,自从这个保护区被毁,同事们都尽量回避到现场去看。“我们本应是烈士陵墓的保护者,却眼睁睁看着烈士墓一个个被毁掉,我们良心难安,感到惭愧,更感到羞耻。但这是领导的决定,大家谁也不敢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
烈士墓碑被填垃圾坑
第一保护区中被毁的烈士墓,和仅存的第二保护区中的烈士墓规格相同:墓身长约2.5米,宽约1.5米,砖混结构,混凝土中有用于加固的8号钢丝,弓形墓顶增强了立身。墓碑是由石灰岩制成,正面刻着“烈士之墓”四个金*大字,背面简要介绍烈士的姓名、籍贯、生前所在部队番号、任职情况以及牺牲的时间等情况。碑帽也是石灰岩质料,正中刻一个红色五角星。烈士墓结构坚固,外观朴实大方,庄严肃穆。
记者在被毁烈士墓现场看到,还有十几个被毁烈士墓正在清理,上刻红五星的碑帽相对完整,但想找到一块完整的墓志却不能够。只能在凌乱的砖头石块中见到墓碑的残块,上有“*”“之墓”“同志”“光荣”“中国*党”“牺牲”“烈士”等字样。有一块被破坏的墓志上残留有“……帮同志……四七年……秋光荣”字样,记者推断“帮”应该是一位烈士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这一推断后来得到了验证:该陵园的纪念碑副碑上刻的《*烈士英名录》的第11行第11列,记者找到了一位烈士的名字——“王善帮”。
跟着清运被毁烈士墓“建筑垃圾”的拖拉机,记者来到了洛阳烈士陵园东南角。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垃圾坑,这个坑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60米。坑南端能见到底部,大约深5米,里面有黑绿色的积水、枯黄的芦苇和生活垃圾。被毁烈士墓碑的建筑垃圾,从南到北几乎将整个垃圾坑填平。
在这里,记者发现了刘德胜的烈士的半块墓碑。随后,记者在纪念碑上的《*烈士英名录》的第2列第14行,也找到了他的名字。
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坑是以前陵园搞第三产业时开挖的鱼塘,由于收益不大而废弃,成了陵园的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