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5: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38
雍正十二年,那拉氏参与了三年一度的八旗选秀,被雍正相中,指婚给当时的宝亲王弘历做侧福晋。
其实,从清代八旗世家间的婚姻状况来看,按他们家的条件,那拉氏就是给王爷当福晋也并不为过。
比如清代最后一位肃亲王善耆,他的嫡福晋赫舍里氏,家庭情况与这位那拉氏不相上下,而善耆的四位侧福晋都是什么样的出身呢?
第一侧福晋是福晋的陪嫁丫头,第二侧福晋是王府坟地上的包衣,第三侧福晋是王府旗地上的包衣,第四侧福晋则是从民间买来的。
当然,像肃亲王这种远支王公和皇子还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既有皇帝做主,又许给了最受宠爱的宝亲王,也就不显得那么委屈了。
那拉氏在雍正十二年入宫,一年后,雍正帝晏驾,她成为乾隆帝的娴妃,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过着比较平淡的日子,也未曾产下一子半女。
虽说后宫的女人没有子嗣并不代表皇帝肯定不喜欢她,但与那拉氏后来的高产相比(四年生下二子一女),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乾隆对她实在平平。
皇上给予她的无非礼貌性的恩宠,以示雨露均沾,搞搞人心上的平衡罢了,若说真正的恩宠,与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纯妃苏氏、嘉妃金氏以及后起之秀令妃比起来都是无法企及的。
唯一特殊的是,从赏赐档案中的一些记录来看,乾隆会赏给她一些书画作品。要知道,宫里的女*多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以礼佛诵经为毕生事业,像慈禧太后就曾经着力标榜自己的才能,以示她与那些只会念经的女人不一样。
故而皇帝对后妃的赏赐常常是各种版本的佛经。我们上文已经提到,那拉氏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文化修养方面可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这就使她在后宫的众多女性中显得卓尔不群。
饶是如此,也并没有能得到乾隆的更多青睐。
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男女之间有共同语言才会使彼此的情感基础更加牢固,可这一点在乾隆与那拉氏身上几乎全无体现。
有人会问,既然乾隆并不看好那拉氏,那么在孝贤皇后去世后,为什么还要让她继任皇后之位呢?其实很简单,选皇后不是要选最爱的,而是要选条件最合适的。
此时再立新皇后,一是看她的出身门第,二是看她在后宫的资历。
皇后嘛,自然还是要讲家族门第的,毕竟关乎皇家体面。论出身,当时以舒嫔家的门第最高,舒嫔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后裔,但在乾隆六年方才入宫,资历太浅,倘若以嫔位直接晋为皇贵妃或皇后,实在没有先例可循,更何况乾隆对她也没那么喜欢,犯不上为了她而破例。
论资历,当时后宫里位分比较高的有纯贵妃、娴贵妃、愉妃、嘉妃,四人都属于早年的潜邸旧人。
但愉妃、嘉妃都出身内务府包衣,身份比较卑微,纯贵妃更是江南的汉人,到乾隆四年才以包衣入旗。
这三位当贵妃似乎还可以,没毛病,可封后就实在有点上不得台面了。两相比较,娴贵妃那拉氏才脱颖而出,既有中等世家的出身,又已经居贵妃之高位,还有潜邸旧人的老资格,理所当然地成为继后第一人选。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在东巡途中突然去世,正值壮年的皇帝需要再立一位皇后,以彰母仪天下之事,皇太后也需要一.位儿媳妇来管理后宫,那拉氏成为条件最合适的人选。
乾隆十四年,她被晋为皇贵妃,乾隆十五年被册封为皇后。那拉氏之前大概没敢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大清的皇后,管理六宫,行使掌管后宫各项礼仪、祭祀之权力。
尽管这个后位乾隆给得并非那么情愿,但他们还是在四年内生下了三个孩子,这也许和乾隆素来的“嫡子情结”关联更大,倒不能说明二人的感情就一定有太大的改善。
乾隆十六年,孝贤皇后三周年忌日那天,乾隆一首悼亡诗的其中- -句写道:“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很明显,“新琴”寓指继后,“旧剑”寓指孝贤,一番自问自答下来,终究还是新不如旧啊。但他没有因此就过分冷落那拉氏,起码在一切关乎礼仪的场合下,都给予了
她与之身份相匹配的体面和尊重。对于性格恬静的那拉氏而言,与皇帝丈夫还算相敬如宾,又有子女承欢膝下,加之凤冠所承托的强烈仪式感,她未来的皇后生涯似乎与历史上其他的皇后一样可以一眼望到头。
直到乾隆三十年,帝后南巡途中,皇后突然闹出“剪发事件”,被提前送回京城,紧接着令贵妃很快被册封为皇贵妃,而继后也没有再出席她应该参加的各项礼仪性活动,一年多后,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