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这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0: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1:29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出自《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静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的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静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像天上的明月,有谁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见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乌云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载自《星云说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1:29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出自《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静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的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静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像天上的明月,有谁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见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乌云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载自《星云说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1:29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出自《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静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的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静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像天上的明月,有谁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见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乌云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载自《星云说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