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7: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56
中国戏曲已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它的受众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是广为人知的一种娱乐形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即使我们中的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看过戏剧,尝试去听一场,也会很容易被它里面所传达出来的道义和精神所打动。因为戏剧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发源于我们本土的艺术形式,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的,而这些作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自我们出生起便烙在我们的心中。
提到戏剧,想必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京剧。确实如此,京剧作为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关注和宣传当然不在少数。但其实除了京剧以外,我国各省和各地方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剧种,比如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起源湖北,壮大于安徽的黄梅戏,传播最广泛的评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的更迭,乐于去听戏剧年轻人越来越少,造成了受众主体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的局面。但这确实也是时代发展中的必然,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新事物蓬勃发展且占据主流市场。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以京剧为首的各地方剧种保留了向下传下去的火种。
在以戏剧为娱乐活动的那个时代,当时有个现象叫“捧角儿”,唱腔好表演灵动的角儿不仅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专场票供不应求,还会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与资助。在当时,要说圈子里最红的角儿,要数梅兰芳了,那么作为最红的戏曲角儿,梅兰芳究究竟多有钱呢?他的出场费10根金条,50年代月薪2100,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
梅兰芳出身京剧世家,他的姥爷杨隆寿是清代“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得到过慈禧太后的赏识。祖父梅巧玲是四代京剧梨园世家的创始人,也是慈禧太后颇为喜欢的一个角儿,经常被召到圆明园唱戏。此外,伯父和父亲也是在戏剧界活跃的一份子。梅兰芳父亲早亡,在他4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从此以后,小梅兰芳就开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被过继给伯父,伯父好技艺,且梅家世代都是从事京剧工作以求谋生的,料想之中,伯父把梅兰芳送去拜师学艺。1901年,当时的梅兰芳年仅八岁,家里为他请了老师教他唱戏,为他启蒙,一首《三娘教子》唱得磕磕绊绊,一直上不了口。光绪二十年,拜师吴菱仙,吴菱仙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共事多年的好友,念旧情便收了梅兰芳为徒。
梅兰芳后天获得的成就全部都是靠自己的勤勤恳恳耕耘出来的,用99%的努力来弥补那1%的天赋。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跟随老师吊嗓子,练身段和学唱腔。晚上则要背戏文,除去吃饭睡觉,余下时间被塞得满满当当。
他先后学习了《战蒲关》、《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需要一提的是,梅兰芳跟着吴菱仙老先生学习的是青衣戏,后来也常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习花旦戏。1904年,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在北京“广和楼”戏馆里《长生殿·鹊桥密誓》里饰演侄女,这是个旦角儿。
宣统三年,梅兰芳的事业开始迎来上升期,荣登京圈京剧演员评选的第三名探花。中华*元年,也就是1912年,梅兰芳有幸与京剧谭派创立者谭鑫培同台演出《桑园寄子》。名声越来越大,有梅兰芳的地方,票场一定里三圈外三圈地围着,供不应求。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相继在上海的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相传他在上海的这几场登台演出,报酬是十根金条一场,如此丰厚的报酬,可见梅兰芳红得发紫!也是梅兰芳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在当时那个年代,正是京剧繁荣的一个大潮流,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名声家喻户晓。
此外,梅兰芳敢于创新改革,从上海回来后,他积极推动京剧服饰的改革,他借鉴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创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梅兰芳精益求精,为了完善自己的技艺,实践自己对于京剧革新的想法,之后他还先后辗转从师学习了昆曲。1915年,他在北京吉祥园首演自己创编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这个剧目是他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积极地把创新前瞻的思想应用于实践,灯光在戏曲中的作用因此向前推进了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1年,任命中国京剧剧院院长。1950年,社会*改革,戏剧演出不再以出场费的形式来付报酬,而是改为了签约公司,每个月获得固定的工资。上世纪五十年代,众所周知的生产力低下,购买力不足,货币价值很高,每个月工资两块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都是常态,而公司开给梅兰芳先生的工资是月薪2100元,在当时的房租也才几元几个月,教师一个月工资仅30元,说他月薪百万也毫不过分。
并且梅兰芳的戏剧影响力之大,他自己创立了梅派,更是积极主动把京剧推向国际交流的先驱。他三次访问日本,一次访问美国,两次访问苏联,在各国国家进行演出,在国际社会上也极富盛名。美国的《时代》杂志评价他:“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
他的交友圈遍布中国的达官贵人,除京剧以外的艺术界大师也和他颇有交集,甚至连国外文艺界的知名人物也和他有过友好的往来。战争年代,多少达官贵人为了躲避战乱选择扎根国外,但是他从未想过抛弃祖国。1949年,他获得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国,继续他所钟爱和奉献一生的职业。梅兰芳先生不仅德艺双馨,不忘故土的家国情怀也是值得人民所歌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