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B的硬盘和现在普遍使用的硬盘存储技术有什么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2:19
是采用 垂直存储方式存储的
我们知道当磁盘上的磁体区变得太小时,它们将不能在室温下保持磁的正确方向,就会产生空比特。之前磁盘中数据位都是水平放置,而在垂直记录方式下,他们都是垂直站立起来的。
在水平记录方式下,每个数据位的南北磁极与临近数据位的南北级相互吸引和排斥。但是,在垂直记录方式下,南北级垂直向上或向下,就解决了磁极之间的冲突问题,减少了空数据位的数量。新旧两种方式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数据位下面软件底层的叠加。这个新的平层提高了硬盘磁头读写的可靠性。
在垂直存储技术原理图中,被写电流包围的即为磁头,下方为介质中所包含的以高导磁率SUL形式存在的“磁头”,它们相互配合来完成数据的垂直存储。
垂直存储技术能够让数据位站立在磁盘上,而不是向现有的水平记录技术那样,平铺在磁盘上,它能提供新的硬盘数据密度和容量。新的数据排列方法,通过使磁头在相同的时间内扫描更多的数据位,从而提高硬盘性能。垂直存储技术由于能耗小,发热量也随之减少,从而改善了数据抵抗热退减的能力,提高了硬盘的可靠性。
垂直磁记录的数据位为垂直排列(数据位与磁盘垂直),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磁盘空间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磁录密度。
垂直记录磁头上半部分在高导磁率SUL中存在磁场是的图像,SUL的垂直磁头将磁场传递给介质,介质包含部分以SUL形式存在的部分“磁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效率极高的读写过程。
这是垂直记录磁头上半部分在高导磁率SUL中存在磁场是的图像,SUL的垂直磁头将磁场传递给介质,介质包含部分以SUL形式存在的部分“磁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效率极高的读写过程。
返回极的面积将增加,所以磁场强度就得以降低,避免将数据擦除,不过也可以将数据记录到没有SUL的垂直介质,但是这会损失垂直记录那出色的可写性。
与纵向记录不同,垂直介质中的退磁磁场方向与磁化磁场方向相反,在高密度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垂直介质还有点不同,就是退磁磁场支持邻位磁化,使的高密度存储更可靠。
由于退磁磁场行为存在上述差异,所以垂直记录和水平记录的热衰减线性密度趋势彼此相反。低密度垂直模式更容易出现热衰减和外漏磁场擦除现象,因此垂直记录技术真是天性适合应用的高密度的存储领域。
跃迁是水平介质外部磁场的来源,而对于垂直介质来说,除跃迁以外的所有地方都有磁通量,垂直波形看起来更像磁化模式,而不是磁化发生的变化,这直接可以放映在读写的质量上。
晶格介质记录
磁头的写入单位是由磁粒组成的磁单元,在同一磁道上极性相反的相邻磁单元之间的边界称为磁变换,通过比特单元是否包括磁变换来进行数据记录。既要准确探测到磁变换,又要避免超顺磁效应的影响,减小写入单位的尺寸是实现提高存储密度的方式之一,这就是晶格介质技术。
其基本原理就是,生成小尺寸、有序排列的“单畴磁岛”作为写入单位,通过这种技术的存储密度可以达到传统垂直记录的大约两倍。而且由于每个岛都是一个单磁畴,所以晶格介质的热稳定性也很好,几乎不会受到超顺磁效应的影响。
现在的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制造磁岛,这其中需要用到电子束刻蚀技术和纳米刻印复制技术,前者用于制造后者的模板,后者则将图样翻版到硬盘盘片的基板之上。在磁变换的过程当中,当被写入数据以后,磁岛必须保持单畴,这样数据才不会丢失,因此,除了制造工艺要取得突破以外,还需要磁头技术的配合。晶格介质记录这项技术目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用化研究。
热辅助磁记录
我们知道过高矫顽力磁介质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减小磁粒尺寸。之所以过去的技术推广程度不高,是因为使用这种介质时,顾名思义磁头写入需要极强的磁场,不仅使得磁头制造困难,而且也会对相邻区域的数据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现在,一种全新的记录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热辅助磁记录。其原理就是采用激光作为辅助,在写入介质时,使用激光照射写入点,这样磁头就可以利用热能,从而在磁场强度小的情况下也能顺利进行写入操作。难点就在于需要采用极细的激光束,普通激光不能满足需求,实验室当中流行的办法是采用近场光。
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将存储密度提高到5Tbit/平方英寸,即传统垂直记录技术的存储密度极限的10倍,目前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为了提高存储密度,多年来工程师一直在缩小数据位和微粒的尺寸,这协助PC厂商将硬盘存储容量由数MB提高到了100 GB。但是,多年来的缩微化已经使得磁粒的尺寸仅有8 纳米长。
进一步减少磁粒的尺寸会造成它们在室温下翻转,数据会因此受到损坏--亦即所谓的“超顺磁效应”(Superparamagnetic Effect)。减少每个数据位中的微粒数量,就会提高硬盘的噪音和降低可靠性。硬盘厂商已经利用垂直存储技术争取了一些时间,但这一技术并没有解决“无法再缩小”的难题。
热辅助写入阵营希望改变微粒。 Mark Kryder表示,与钴- 铂微粒不同的是,铁- 铂微粒在室温下不会翻转。为了写入或删除数据,被整合在硬盘中的激光将会加热一个具体数据位,当数据被存储或删除后,数据位将迅速冷却。他指出,增加激光会大幅度提高成本。
但是,材料的改变并非易事。例如,半导*造由铝转向铜时给芯片厂商带来了很大麻烦。对于热辅助写入技术而言,工程师必须找到精确定位激光的完美方式。
当前的垂直纪录技术在HAMR技术应用之前,可以达到0.5-1Tb每平方英寸的储存密度。希捷研究预测使用HAMR技术,或者结合bit patterned media技术,可以获得50terabit每平方英寸的储存密度,但50Tb每平方英寸的储存密度已经是HAMR技术的极限,而且如此高的密度可能在2020年才能实现。
与热辅助阵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晶格媒介技术阵营希望保留现有的微粒不变。这种技术将把每个数据位的微粒数量由100 个减少到1 个,然后使这些数据位彼此隔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和降低数据损坏的危险。
磁性颗粒排列方式从无序到有序,实现存储密度跨越式发展
众所周知,由铝经过阳极氧化而成的氧化铝存在大量纳米级的纳米孔。通过在这些纳米孔中填充磁性金属,就有望实现晶格介质。
不过,氧化铝中的纳米孔有一个特点,它会以自生方式形成蜂窝状的六方形致密结构,因此不适合沿圆周方向进行磁记录的硬盘。因而该研究小组于2005年6月开发了先在铝表面以直线状形成凹凸图案,再对氧化铝纳米孔进行一维排列的手法(发布资料)。但当时的一维排列间隔最小只有45nm。此次通过对阳极氧化条件进行优化,在凹部内形成双列纳米孔,从而缩小了间隔。即使是间隔接近电子束绘制极限的50nm间隔的凹凸线也能在宽25nm的凹部两侧形成纳米孔列,从而实现了25nm间隔。
除此之外,还在填充了磁性体的纳米孔磁性层(纳米孔为随机排列)下方,形成了用于将磁束向记录层集中的软磁性底膜,并成功地利用垂直磁记录头进行了记录和读取。今后准备制作以25nm间隔沿圆周方向排列纳米孔,并且含有软磁性底膜的记录介质,力争实现1Tbit/平米英寸级的记录与读取。
无论如何硬盘不断接受着闪村的考验,这也将是一场磁与电的竞争。不过相信近十年或更长时间,硬盘厂商将综合采用热辅助写入、规则媒介技术,生产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50-100 TB的硬盘,这将确保硬盘仍然是最经济有效的存储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2:20
我们提升硬盘容量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提升磁轨密度,二是提升数据存取位元密度。不管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纵向记录技术还是垂直记录技术,都是依靠这两种方式去增大磁碟的容量。而其中对我们读写速度最有帮助的是提升数据存取位元的密度,因为这样可以让磁头在恒定速度下读取到更多的数据位。纵向记录现在已经接近了超顺磁性*的临界点,如果再使用纵向记录技术往前突进,那么过小的位元间隔将会使磁场失去稳定,南北极自然的发生逆转,导致数据损坏。
而垂直记录则是把纵向记录的磁盘排列改变,由以盘片表面平衡改为与盘片表面垂直,这样则可以在以前只能放一个磁场(则一个数据位)的空间内,放置更多的垂直磁场,可以在相同的位元间隔下轻而易举的把数据存取位元密度提高,将超顺磁性*的来临再往后延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22:20
磁性密度变大了,扫描速度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