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4:5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23:59
只要将鼻梁处的皮肤捏起用电筒照射鼻梁处灯光落在双眼瞳孔*就为假性“对眼”,落在眼球角膜的外侧部分就为真性“对眼”。
假性“对眼”因为眼球的位置是正的,所以不需要医治。随着年龄长大鼻骨发育,内眦皮肤被鼻骨撑起提上去。
真性“对眼”则一定要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假性近视“对眼”具备正常眼的重合、融合、立体*视功能。真性“对眼”则不具备这*视功能,必须及早治疗以建立这*视功能。
对眼的产生原因:
“斗鸡眼”的发生,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病理性的原因,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眼睛的协调性是否正常、角膜反光点是否对称。
(1)生理性斗鸡眼——即假性内斜视,不是真正的斜视,仅双眼外观上像“斗鸡眼”,它的发生可能跟一些孩子的鼻梁比较偏平(俗称塌鼻梁)、内眦角(内眼角)之间距离比较宽有关。
使得这些孩子在一出生的时候好像是“斗鸡眼”,但他们眼睛的协调性实际上是正常的、双眼角膜反光点是对称的。这类孩子将会随着鼻梁慢慢长得高挺一些后,“斗鸡眼”的现象便会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双眼协调能力较差的月龄(半岁前)时,也可形成“斗鸡眼”了。对这种情况所致的“斗鸡眼”,家长可带孩子多到户外去看看远一点的事物,使眼睛慢慢调整过来。但如果一旦形成真性“斗鸡眼”时,就需要请专业的医生进行医学干预了。
(2)病理性“斗鸡眼”——可能跟负责眼肌活动的脑神经或者是脑神经核发育有关了。
眼球的活动主要是受三对脑神经的支配,即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以及外展神经,最终由大脑皮层中枢予以协调,使两眼球灵活地活动,当这三对神经中的任何一对,或者是大脑中枢出现了问题,则可能会导致斜视的发生。
它可表现为两眼球向鼻根部偏斜,即内斜,也即俗称的“斗鸡眼”,也可表现为眼球向颞侧偏斜,即外斜,即“斜白眼”。
扩展资料:
对眼的危害:
由于斜视影响美观,斜视儿童常被人起绰号,给儿童心理蒙上阴影而造成其孤僻及反常心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斜视儿童斜眼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多见于单眼性斜视。
交替性斜视患者双眼视力可能均正常,但是却仅能用一眼注视,除了不如正常人看物视野开阔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分辨物体的前后距离。斜视患者不能从事诸如驾驶、测绘等需立体视觉的工作。
还有一些麻痹性斜视的患者,由于眼肌麻痹,视物成双,为克服复视,采用偏头、侧脸、抬颏等特殊的头位来补偿,医学上称“代偿头位”。这对儿童来说,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畸形。
由此可见,斜视的危害不仅影响美容,为了减少、避免上述的严重并发症,必须认真对待,及早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鸡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23:59
1.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0:00
内斜视,俗称“对眼”。临床上常遇到不少外观上类似的斜视,实际上眼位正常的儿童。家长们所认为的儿童“对眼”,在医学上叫做共同性内斜视。对于真假“对眼”,应当注意鉴别。(1)假“对眼”,即假性内斜视,临床上比较多见,有如下几种原因可以形成:一是内眦赘皮,或幼儿鼻梁低平、鼻背部皮肤过宽,这是被误认为“对眼”的常见原因。由于赘皮遮盖了双眼的内眦部,致使鼻侧的巩膜暴露的比颞侧少,因此给人们一种有内斜的错觉,如果患儿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就显的更内斜了。鉴别方法:将患儿鼻根部皮肤夹起后,鼻侧的巩膜就会暴露的多一些,这时观察眼位,“内斜视”也就消失掉了。另一种是瞳孔距离过小的儿童,也会给人有一种“对眼”的错觉。如果成年人瞳孔距离小于55毫米时,也错认为“对眼”。这一类型的假“对眼”,也可以观察角膜反光点等方法加以区别。(2)假性外斜视。正常人两眼内眦部距离与两眼的睑裂宽度大致分成三等份,如果鼻根部过于窄,使人们误以为瞳孔距离大,造成外斜视的错觉。观察角膜反光点可以确定是否真正有外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