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1: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09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中说“三阿哥胤祉不关心朝政”,这个说法有误。他身为康熙的第三子,且九子夺嫡的大名单中有他,这如何是不关心朝政?只不过他抽身而去,退出争斗比较早罢了。
九子夺嫡的源头,是公元1696年康熙征讨亲征准噶尔,他给了九个皇子分配了任务,由此才有了九子夺嫡之说。在2年后胤祉又被封为了诚郡王。这其实就代表着他介入夺嫡大战,且大阿哥胤禔的倒台,他是立下首功的。
由于大阿哥买通了一位蒙古喇嘛“魇镇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得知这事后就跑去告诉了康熙,这能说他不关心朝政?
三阿哥胤祉之所以退出,是因康熙不顾众人反对,复立胤礽为太子,他自感无望故而退出,从此专心做起了“文学家”。
至于他被雍正圈禁,是有两个事件引发的,但确切说来都关系到一个人,便是老十三胤祥,他是雍正铁杆和左膀右臂。
老十三的生母是敬敏皇贵妃,在公元1699年去世,诸皇子都要表示哀悼,可三阿哥胤祉却私自剃了头,这行为对皇室来言意味着对死者的大不敬,故而,三哥哥被夺了郡王封号。
三阿哥胤祉此举,无论对雍正,还是对老十三来言,都是相当不可饶恕的。最起码证明了他就看不起老十三。
虽雍正登基后一直对此引而不发,但却并不意味着忘了此事。由此当公元1730年,老十三积劳成疾,为了雍正而累死后,雍正悲痛欲绝,从小他就跟老十三如亲骨肉,老十三为了他也从来都是敢赴汤蹈火。
可偏偏三阿哥胤祉却再一次,对死者表示出了极大不敬,公然在灵堂上众人悲痛,尤其是雍正哭得死去活来时,他笑了一声,虽时间很短可依然被雍正给听到了。
前有对老十三生母的不敬,现在又敢对老十三不敬,雍正能绕过他,那就不是雍正了。因而一怒之下,把三阿哥胤祉圈禁之死。
那么三阿哥胤祉为何要大笑一声?这个就谁也不知道了。如今推测却能得出这样两个推论。
其一:三阿哥胤祉必然跟老十三之间发生过什么矛盾,且还是从小就有的。不然他也不会对老十三的生母不敬。或是两人虽无矛盾,但互相看着不顺眼。
其二:三阿哥胤祉虽明哲保身,及早退出皇位的争夺。但他无论对八爷党还是对雍正都不服气,最终发展为鄙视。而醉心文事,无非是一种掩饰罢了。
所以在老十三死后,他很明白这是断了雍正的左膀右臂,如今想到八爷党下场的凄惨,再看到雍正如今的悲痛欲绝,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那意思就是说,你们争来斗去哪如我这般逍遥自在,如今是死的死,亡的亡。结果他一个没忍住笑出了声,虽很快警觉,却依然被雍正发现,自然难逃处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09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三阿哥胤祉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所谓的“不关心”*,更像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夺嫡策略。这一招,雍正也曾用过,就是为了迎合康熙的心意,将自己包装成淡泊名利之人。所以,胤祉骗得了别人,骗不过雍正。
当太子与大阿哥失势后,胤祉就成为最年长的阿哥。在古代封建社会,比较注重礼法,在没有嫡子可选的情况下,胤祉身为年长者,自然具备夺嫡的身份优势。
胤祉文武双全,为人友善谦和,一直是康熙特别倚重的一位皇子,康熙晚年去他家做客的次数高达十七次之多,这些足以让胤禛与其他皇子羡慕嫉妒恨。
在胤祉周围,聚集着许多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康熙朝的许多大型“文化工程”,比如《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都出自他的手笔。胤祉做这些事,纯粹是为了个人爱好或者说是当义工吗?
肯定不可能,胤祉做这些工作,最少有两点好处:
一、博取功名与康熙欣赏。古人要流芳百世,无非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一点,稍微有点理想抱负的君王都很注重,即使康熙也不例外,老爷子一生都在追求文治武功。
康熙通过擒鳌拜、平三藩、征噶尔丹等事件,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立德是一种个人修养;立言是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肯定需要有所建树,这就给了胤祉发挥空间。
胤祉主导的文化工程是康熙主政成绩单的上的重头戏,为自己在康熙面前加分不少。此外,他作为项目经理,也能因此功成名就,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二、聚集一批文人雅士。搞文化建设,必然需要文化人,尤其是编书,胤祉身边肯定少不了一大批文人。在长期共事的过程中,这些文人就会忠诚于胤祉,为其出谋划策。
在古代,文人就是现在的意见领袖,他们说的话可以左右当时的*。有这些文人来当胤祉的吹鼓手,为其呐喊助威,胤祉何愁美名不外传。所以,在“九子夺嫡”最激烈时,也没有胤祉的负面新闻。
他若无意储位,就不会参与这么多的政务以及争斗,尤其是在太子被废后,他主动揭发大阿哥镇魇太子。在康熙朝,胤祉是单独给皇帝上折子最多的皇子,数量达到四百多件,这也足以看出他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康熙不仅赏识他,而且故意保护过他,比如“孟光祖案件”。
孟光祖是胤祉的门人,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后,他打着胤祉的旗号到地方行骗以及笼络大臣,这份笼络名单上还有胤禛的嫡系年羹尧。
清朝制度规定,皇子不得结交大臣,差人赏赐外任*物品需要向上报朝廷,然而,孟光祖的行为并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走,也没有人举报,这当中大概率就有胤祉的袒护。
孟光祖在五个省份活动多年,直到直隶总督揭发,这个事情才浮出水面。康熙对皇子结党营私、争夺储位等事,向来都是严加防范。但当他得知此事牵涉到胤祉,他就秘密处理,立即给刑部下密令,派人核查文书以及仔细辨认真伪。
最后,康熙不想深究,只想大事化小,仅将孟光祖处死了事,涉案人员都从宽处理。康熙还就此事特意胤祉的一位门人魏廷珍说过,你每天和三阿哥一起编书,如果真有此事,就应该用生命保护。这实际上故意在偏袒胤祉。
秋媚说:胤祉在康熙朝表现得越优秀,对胤禛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他越受到康熙的赏识,对胤禛形成的压力也就越大。胤祉在康熙朝的“所作所为”对胤禛的阻力,就是雍正朝秋后算账的由头,当年的阻力越大,日后雍正报复的力度越强。
康熙去世后,胤祉听到隆科多说传位胤禛后,他立即与胤禩在院子里商量到深夜,这让雍正对胤祉格外小心。
几个月后,胤祉的门人陈梦雷联合周昌言,用“礼斗请仙六壬数”(道教的一种法事活动,类似跳大绳),“保佑诚亲王继承大位”。事情败露后,陈梦雷被流放。当时的额雍正位置还没有坐稳,因而没有下重手,胤祉只是受到严格监控。
此时的胤祉,如果及时向胤禛靠拢,应该是能够安全着陆的,可他偏偏不,还要与几位兄弟来往。
雍正罚胤禵去守皇陵,传旨的就是胤祉。胤祉对胤禵的处境非常同情,对看守胤禵的范时绎说,十四阿哥性格耿直,你们不要强硬。然而,范时绎立刻出卖了胤祉,在雍正面前举报他。后来,胤祉又借给康熙祭拜皇考之名,与胤禵密谈许久。
雍正四年,胤禩在诸王大臣面前对雍正发“一家俱死”的毒誓后,雍正便怀疑,是胤祉对胤禩通风报信,导致胤禩有准备。更重要的是,雍正觉得胤祉在对待如何处置胤禩的问题上,态度比较消极,所以对他非常不满。
胤祉也感受到自己可能会大祸临头,于是,立即上奏,给雍正输诚,迫于无奈地黑化胤禩等人。这次的表态,让胤祉暂时躲过一劫。
然而,没过多久,胤祉被人揭发索取钱财,雍正当即将其囚禁于自己的王府,并降爵为郡王。雍正八年,胤祉又被晋升为亲王。只是好景不长,在胤祥的丧礼上,胤祉不仅“磨洋工”,而且毫无忧伤之情。胤祥与雍正可谓铁哥们,他的去世,连雍正都伤心不已。庄亲王允禄趁机给雍正上奏,*胤祉:
“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当雍正得知胤祉在丧礼上的表现后,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总账,给了他“十二款大罪”,下令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全家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从雍正给胤祉定的“罪名”来看,说他“希冀储位”、“以储君自命”,这完全是对当年夺嫡一事而耿耿于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继位后,对胤祉的一系列敲打,都是出于对兄弟的防范。
秋媚说:胤祉是康熙的皇子中最有才华的一位,可以说是大清的“曹植”。康熙需要才子来完成“文治”的拼图,而不需要才子治国,坚钢不可夺其志的胤禛才是治理大清的最佳选择,胤祉的下场属于“楚人无罪,怀璧其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10
因为雍正觉得胤祉只是看上去不关心,实际上是为了韬光养晦,让自己以后能够渔翁得利,所以雍正囚禁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10
三阿哥的淡泊名利都是装的,表面上像个文人,但暗地里有他自己的势力,而且康熙非常喜欢三阿哥,这就对雍正造成很大威胁,所以雍正要囚禁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11
可能因为雍正和其他皇子夺权的时候胤祉没有帮助他或者是站在了其他皇子那边,所以才被雍正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