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献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3: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6:25
诈辞:诡诈的言辞。
淳于髡献鹄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黄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黄鹄多一倍。
淳于髡不仅是当时著名的*家,而且还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声誉最隆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因为第一,如果史实没有错乱,则淳于髡荣膺稷下先生之职,应该经历桓公、威王、宣王、闵王四世。他在稷下曾前后接触过儒家学派的两位大师:上及孟轲,下至荀况。他与孟轲曾就“男女授受不亲”、“贤者无益于国”进行过论辩;曾与荀况“久处”,使荀况“时有得善言”。有学者考证,耄耋之年的淳于髡曾与荀况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这样的资格与经历,在稷下学宫中是无与伦比的。第二,如果上述成立,那么淳于髡还必定是位著名的教育家。因为他长期的稷下先生生涯,其中大部分正处于学宫最为鼎盛的威宣之时,是不可能不从事教育活动的;并且,以淳于髡的才华、智慧与声望,也不可能没有后辈学子身随影从、执礼门墙。《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髡死,诸弟子三千人为縗絰”。这虽然不排除有过誉之嫌,但如果考虑到学宫当时的状况,那么其后学、门徒甚众,是基本可以断定的。第三,由以上引文可以发现,史家在谈到稷下先生时,常以邹衍、淳于髡领首。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淳于髡在稷下学宫的地位与影响。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国最早的稷下先生之一。他出身微贱,其貌不伟。《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所谓“髡”,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刑罚,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类于汉代的“髡钳”之刑,是对人的侮辱性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此外,男子到女方家中结婚才被称为赘婿。 而先秦时期赘婿的身份,按照冯沅君先生的考定,实际上是“与女主人保持合法性关系的奴隶” 。淳于髡在家庭中的地位之低,由此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