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6:47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1 23:43
1、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2、成语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3、成语性质:褒义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2:31
释义:诸葛亮这一生做事都十分谨慎,吕端办事坚持原则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后*借其赞扬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出自《宋史·吕端传》里太宗对吕端的评价,《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扩展资料: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
他的“大事不糊涂”,主要表现在安抚李继迁这件事上。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在西北部边境上屡次*扰。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保护好他的母亲,老娘当了宋军的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太太。
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事的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见了寇准,跟他商量此事,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老太太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吕端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适,请你暂缓处理,我去找皇帝说说。
他来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母,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是刘邦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做大事的人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结下怨仇,更坚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不如在延州(陕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对李继迁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掌握中。太宗连连说好:多亏了你,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吕端大事不糊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2:31
意思:诸葛亮一辈子时刻谨慎,吕端碰到大的事情往往能够果断。
1、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
2、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关键,他是决不马虎的。
3、*曾将这句名言赠与一名元帅。赞扬他站在重大历史关口,总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
扩展资料
吕端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大事不糊涂“是宋太祖对他的夸奖,在《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西夏的李继迁叛乱,严重*扰北宋西部的边境。宋军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祖为了报复就有杀掉她的想法。寇准正担任枢密副使,掌管军事,赵光义就找他商量,吕端是当时的宰相,他是从寇准这里知道这件事的。
不久之后,吕端拜见太宗,用历史上的典故来规劝,处理这样的事要以攻心为上,杀掉叛军的首领只能逞一时之快,收服叛军的人心才是长远的办法,谁轻谁重,心里要有考量。他建议把李继迁的至亲安置在延州,并且给与好的待遇。这样李继迁虽然不会立刻投降,但是亲情会一直牵着他的心。
宋太宗最后采取了吕端的建议,在后期的评判过程中,确实收获很好的效果。
第二件事就比较重大了。宋太祖病重,宋真宗赵恒当时还是太子,大太监王继恩畏惧太子的英明,就与另外三个人谋划立赵元佐为太子。宋太宗驾崩之后,李太后命王继恩找吕端进宫,吕端知道发生大事了,就把王继恩锁在一间屋子里,找人看守,然后入宫去了。
李皇后见到吕端,问道:皇上已经驾崩了,立现在的太子是应该的事,可怎么办呢?吕端说:当初皇上立太子就是为了防止今天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违背圣旨自作主张呢?于是让赵恒继位。
宋真宗登基之后,在帘子后面接见群臣,大臣们纷纷下跪,只有吕端一人不拜,不仅如此,还要求把帘子卷起来,而且还亲自走上殿,还仔细端详皇帝,这才走下殿率领群臣下拜。这两件事都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由此可见吕端的老成持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端大事不糊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2:32
说的是谨慎学诸葛亮,做不到十全谨慎,至少可以做到大事不糊涂,可以学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