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SS有什么来历,那首歌,好象是法语的,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出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4: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3:22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法国现代乐团创作的。《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加入灵魂蓝调元素、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流行音乐风格。
它与德国知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曲调均源自于发现于德国的中世纪法国宗教(天主教会)音乐。一些人将其误传为纳粹军歌、亨德尔《弥赛亚》中的曲目。
德国的《布兰诗歌》与法国《The Mass》曲调接近。
《布兰诗歌》
1803年,在德国上巴伐利亚州的布兰修道院里发现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古卷,在思想界、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引起了震动,这些用法语、艰深的中世纪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语写的诗歌和戏剧。
最早出自于13至14世纪迁居巴伐利亚的法国游荡诗人,后来汇集了大量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著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
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的讽刺诗。
1847年,德国学者施梅勒将其汇总为《布兰诗歌》进行出版。卡尔·奥尔夫在研究法国中世纪音乐的时候,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受到极大震动,他将这些中世纪音乐与诗篇进行改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
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于1936年完成,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 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异国风格和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
赏析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
但奇怪地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华美而凄艳,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3:23
The Mass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现代乐团所唱的。
Era是一个风格与Gregorian(格林高利合唱团)接近的音乐团体,音乐类型是圣歌与现代器乐的融合;其灵魂人物是法国音乐家Eric Levi。
Era至今为止发行过4张专辑,分别是1998年的《Era》、2001年的《EraⅡ》、2003年的《The Mass》以及2008年的《Reborn》(重生)。发行数量并不多,但都是颇受欢迎的作品。
《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音乐风格。为了超越经典,Eric Levi更撷取德国知名音乐家Carl Orff/卡尔·奥福最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为首发同名单曲“The Mass”的主体。
《The Mass》的歌词,网上流传最多的两个都是假的,注意看清楚,是拉丁语(附翻译)。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会心的微笑了吗?
[00:00.61]The Mass
[00:02.91]Era
[00:06.65]
[00:10.92]semper crescis aut descrescis
[00:14.54]vita detestabilis
[00:18.32]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00:25.60]
[00:33.39]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00:40.90]agestatem potestatem dissolvit ut glaciem
[00:48.85]
[00:50.55]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
[00:56.28]Divano resido divano resia
[01:01.99]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do
[01:09.28]Divano resia
[01:11.81]
[01:21.72]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01:28.77]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01:36.37]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01:44.48]
[01:46.20]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
[01:51.75]Divano resido divano resia
[01:57.66]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do
[02:04.78]Divano resia resia resia resia resia
[02:11.36]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do
[02:17.84]Divano resia resia resia resia resia
[02:24.68]Divano
[02:27.66]
[02:31.63]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02:38.41]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02:46.08]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02:53.95]
[02:55.75]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
[03:02.29]Divano resido divano resia
[03:07.48]Divano divano re divano resido
[03:14.77]Divano resia
[03:16.67]
[03:19.40]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03:26.89]quod per sortem sternt fortem mecum omnes plangite!!
[03:35.92]
我觉得语言和语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要准确一句一句翻译比较难。
奉上歌词的大意。
【The Mass 弥撒】 中文歌词:
那歌声,由心底迸发,
饱含热情和斗志,充满朝气,
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激励我勇敢,奋进,全力拼搏,
而挫折和苦难,不过是起伏的音符,
令整首歌曲更加激昂有力。
来吧!魔鬼!
你的存在将为我的生命乐章增添更多的伏笔和惊奇!
没有你奇迹如何发生!
来吧!挫败!
没有你的磨练,我如何成为耀眼夺目的钻石!
来吧!我的软弱!
如果我不能看见你,我如何变的刚强!来吧!对手!
没有你的参与,我与谁竞争,
没有你的参与,
我的潜力如何能被激发出来
另外考证the mass的出处,听了N首,原来The Mass=布兰诗歌+Divano!
《布兰诗歌》作为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847年,德国学者施梅勒以《布兰诗歌》为标题出版了1803年在德国上巴伐利亚洲的布兰修道院里发现的诗歌和戏剧古卷,在思想界、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引起了震动,这些用艰深的中世纪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语写的诗歌和戏剧出自13至14世纪的游荡诗人,他们是中世纪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著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的讽刺诗。奥尔夫在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时,受到极大震动,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于1936年完成,它的整个标题是《布兰诗歌,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 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
《布兰诗歌》被誉为古典音乐中的流行曲,几乎无人不晓了。哪怕不听古典音乐的人也常能在影视,广播等媒体中领略其一二。描述中国足球命运的纪录片把它作为插曲,影片《天生杀人狂》把它当作配乐,拳王霍利菲尔德把它作为出场曲,连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都曾斥巨资想买其版权,可见此作品的流行程度。
The Mass 的原曲是《布兰诗歌》--命运,世界的女王,era将脍炙人口的“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与来自《EraⅡ》的经典曲目>“Divano"巧妙的熔于一炉,彼此衔接之妙,虽然终究不及Enigma的天衣无缝,但珠玉在前,能达至如此程度已经难能可贵。
《The Mass》就是德国党卫军的军歌《SS闪电部队在前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the mass》的曲是来自于德国,19世纪与大小斯特劳斯齐名的著名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著名史诗音乐剧《布兰诗歌》中的开场大合唱《哦!命运女神》。而希特勒也非常喜欢他的音乐,所以有可能把《哦!命运女神》的曲子作为了SS装甲掷弹师军歌的曲调,歌名就是《ss闪电部队在前进》。
注:由于德军内军歌繁多,其实没有人证实过这就是元首掷弹师的军歌。
总结:现在我们听到的所谓《ss闪电部队在前进》其实是ERA 乐队的《The Mass》,懂拉丁文的朋友可以看看,只能说是以讹传讹,要说两个有啥联系,就是它们都借鉴了《布兰诗歌》。
The Mass改编自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据说“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也改编于此”,导致调子相似而张冠李戴以为The Mass就是纳粹军歌。这个据说无从证实,但这样的解释从上下文的逻辑来看无疑是合理的。总之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可能同曲,一定异工。或者说他们只是各自都从Carmina Burana吸取了一些元素。而据说真正的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战歌叫Panzerlied,作者是Von Oblt.Wiehle。
Panzerlied
歌词大意
空气布满紧张的气氛,大战即将来临,
泪水划过母亲的脸庞,祖国就在身后,
远方传来敌军的脚步声,大地在颤抖,
是捍卫正义的时候了,热血早已澎湃,
干枯树枝上最后一片树叶被寒风打落,
闪电撕破了远处承重的黑幕,看,是SS部队在前进。
无论面对风暴或是雪花,还是太阳对我们微笑;
火热的白天,寒冷的夜晚,扑面的灰尘,
但我们享受着这种乐趣,我们享受着这种乐趣。
我们的坦克轰鸣向前,伴随着阵阵尘沙。
当敌人的坦克露出踪影,我们加大油门全速向前!
我们生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我们光荣的军队而战!
为德国而死是至高的荣誉!
伴随着雷鸣般的引擎,我们在坚实的装甲板后像闪电一般冲向敌人。
与同志们一起向前,并肩战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深扎进敌人的(坦克)队列。
面对敌人所谓的屏障,我们给予轻蔑的嘲笑,然后简单的绕过;
如果前面的黄砂之中,隐藏的是那炮火的威胁,
我们就找寻自己的道路,跃上那冲向胜利的通途!
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
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
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这首歌曲由德国中尉Oberleutnant Kurt Wiehle于1933年6月25日创作,原先这首歌曲是为NSKK(国家社会主义摩托军团)创作的,后来因为太流行,导致到处都唱。Panzerlied不仅德军唱,二战结束后,驻扎德国的美军装甲部队也采用这首歌曲,美国佬也唱,不过用的是英语,法国外籍兵团也唱……!二战后的联邦德*队也在唱,但对某些歌词进行了修改,例如把“为SWASTICA(反万字标记)牺牲是我们的至高荣誉”改成“为德国牺牲是我们的至高荣誉”,到了1991年,联邦国防军干脆删除了那一段歌词。)
而现在,随着这首歌的名声日躁,越来越多的游戏也吸收了其动感,鼓舞人心的一面,其中当前最红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就以其作为主题曲,玩家们在畅游游戏的同时,又听着如此令人鼓舞,心旷神怡的音乐,真是游戏中一大快事~~
合唱《The Mass》的创作源自于中世纪巴伐利亚神秘诗稿《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及其交响乐。Era在此基础上加以节奏强烈的现代电声乐,使全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Era的英文意为:时代、世纪。是一个风格与Gregorian接近的音乐团体,其灵魂人物是法国音乐家EricLevi。Era借鉴与继承了Enigma、DeepForest、Gregorian等名家的成功元素并加以进化创新。Era在和声、领唱上,加重了女声的成分,因而其声部明显比前者来得更丰富,整体风格也显得更柔和温暖,淡化了宗教音乐的沉闷而压抑的感觉。此外Era的曲子旋律性更强,很易上口,感觉更流行化、人性化,像是就在我们身边的平民歌声。Lena Linnegren是Era主要的女声和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