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2:28
河川敷 2004年一出道便成为海外华人文学网站橄榄树文学知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虽然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却在海外华人中有知名度,主要用梦幻和前卫的笔触描写青春,种族,漂泊,艺术等等主题, 他的文风时而诡异热烈时而清淡坦诚,具备后现代的特质。他本人性格低调并对自己隐私极为保护,至今都没有公开自己的基本信息。
早期风格 2004 – 2008
河川敷早期的文学作品有法国小众电影ARTHOUSE的即视感,迷离的人物定位,复杂的情感关系,艺术和现实的交错碰撞。代表作品 《宠儿》,《昙花》。代表文集《大象》。曾被海外评论家评论为“最无法评论的文学作品。”
中期风格 2008-2012
河川敷在中国刊登的第一篇作品为 《河川敷字典/ 我的生词薄》收录于2008年独立文学刊物 《鲤/孤独》中,文字简单短小,类似微博体的写作,那个时候中国并没有微博这个媒介,也印证了河川敷创作文字的前卫性和超前性。
期间河川敷并没有大量文学作品出现,由于橄榄树文学网站的关闭,河川敷的作品零散的出现在《诗天空》《今天》《Landfall》等海外文学刊物上。
期间他开始翻译新西兰本土诗人的英文诗歌,比如Janet Frame, JK Baxtor , Christina Conrad 。
目前风格 2013 –
河川敷于2013年推出翻译作品《饿水仙》小说《叹息》他的风格与早期相比具备了艺术的疏离感,更加内敛和安然。《叹息》描写了从新西兰回到中国后的内心变动,而《饿水仙》则翻译了新西兰著名诗人关于爱情命运为内核的第一部诗歌著作。
回国之后河川敷经常出席时尚派对,艺术展开幕等等活动,比如芭莎艺术和上海时装周的活动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像,最著名的一次遍是被法国时尚传媒抓拍到他跳舞的画面。
2006年12月 流浪散文诗歌集《大象》
2008年6月 作品《河川敷字典》收录于《鲤.孤独》
2008年12月 诗歌电台节目《He Kaihua Ki Uta/小鸟散满大地之树》
2009年5月,音乐专辑《TANIWHA/漂流心神》收集了七种不同善恶*的纯音乐专辑。
2010年10月, 单曲《Karakia/婆娑吟叹》
2011年6月,单曲《Ahoroa/月出月落》
2012年10月,单曲《Kahurangi/唱入深蓝》
2013年2月 翻译新西兰诗人Christina Conrad作品《饿水仙》
作品摘录:
《大象》(原名:形爱无杂)
河川敷的逆反而行,以下克上的第一本诗歌集,2006年12月诞生。
诗歌集以流浪为概念,又配合了PUNK文化中的DIY基础概念。
10本诗歌流放在世界各地,最远的一本去了冰岛。
如果有缘你会在某个隐秘的角落找到它。
2006年网络小说走红的同时, 一个叫河川敷的神秘作者突然推出了一本仅仅发行了10本的诗歌作品《大象》(原名:形爱无杂)在文坛掀起了喧然大波,被读者认为是新生代的夏宇。这本作品是 独立出版的开山鼻祖 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出版。
会唱歌的诗歌集《喜喜》
又名: Double Happniess
发行时间: 2008-11
版本特性: 有声诗歌专辑
出版公司: BOOKHABIT CO. NZ
简介 · · · · · ·
《喜喜》是诗人河川敷第二本诗歌集。用有声的诗歌,录制下来的诗歌诵读,灵感来自新西兰本土毛利族人口头流传历史的传统。他们在百年前没有记录自己文化的方式,所有的习俗都是用口头流传。河于2007年去青海藏区参加第九世乔美仁波切的坐床大典时候,接触到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著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著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于是《喜喜》从中启发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