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举出后周世宗实行的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9:1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4
选ABC三项.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
鼓励垦荒:
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
减轻租税:
*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
修治黄河:
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
收铜铸钱:
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
整肃军纪:
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禁军。
修订律法:
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扩张疆土:
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班师,六月卒,年 39 岁。
世宗柴荣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5
和齐全啊!
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在经济、*及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世宗即位不久,北汉就勾结契丹,联兵寇掠。世宗决心亲自出征,抗击北汉、契丹的联合入侵。在954年的“高平之战”中,世宗亲自督战,打败北汉的军队,获得大捷。
战后又坚决处斩了在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人,申明了军纪,使“骄将惰卒,始知所惧”。接着简选禁军骑、步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羸弱者裁汰,于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革除了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从此,*禁军有足够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镇,成为服务于统一集权*的武装工具。 亲自裁决政事
在刑法方面,周世宗要求做到“狱讼无冤,刑戮不滥”,亲自裁决政事,执掌赏罚大权,并要求自己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他还对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详定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颁行全国。
注意节俭
周世宗留心政事,要求群臣极言得失。他自己在生活上注意节俭,裁减了宫中的冗员,停办了一些不急需的事务,不许地方官进贡甘鲜食物。
高平之战的次年,周世宗下诏扩建开封城,使之成为代替古都长安、洛阳的新兴大城市。与此同时,周世宗又派大将王景、向训率兵攻蜀,取秦(甘肃天水市)、凤(陕西凤县东)、成(甘肃成县)、阶(甘肃武都)四州。接着,又三次亲征南唐,取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县之地,与南唐划长江为界。这既提高了后周王朝的声威,充实了人力和物力,又解除了抗击契丹时的后顾之忧。
959年(显德六年)三月,周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莫州北面的瓦桥关(河北雄县境)、益津关(河北霸县境)及淤口关(河北霸县信安镇)等“三关”之地。周世宗在位虽不到六年,但他已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重视水利
五代时期,南方各国都重视水利灌溉,注意改土治水,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针对江南多河流、湖泊的情况,大量修筑堤堰和闸门,控制水流,“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吴越政权在各州都设置都水营田使和撩湖兵、营田军,“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从嘉兴、松江海滨到太仓、常熟、江阴、武进,每一条河浦都造堰闸,蓄泻有时,以抗旱涝。又在武义筑长安堰,溉田万余顷;在越州鉴湖周围五十八里筑堤,可溉田九千余顷,等等。
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余顷,多者溉田达万顷以上。闽国在长乐县筑海堤,以御海潮,堤内土地皆成良田。在连江县东湖周围筑堤二十里,可溉田四万余顷。后蜀在褒中(陕西汉中褒城镇)“凿大洫,以导泉源,溉田数千顷”。
特别是南唐与吴越在境内修建了圩田,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时,劳动人民利用水乡河身较高、田面较低的地势,在河渠两岸、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座圩田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沿堤建水闸,控制水势,旱则开闸引水溉田,涝则闭闸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收成获得一定的保证。圩田是古代江南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
制茶业与瓷器
五代时期,南方的制茶业最为发达,统治者和民间都十分重视茶叶的生产。楚王马殷“令民自造茶”,每年仅向中原王朝贡茶就达25万斤。南唐在建安地区(福建西北部)有茶焙(制茶场所)1336处,其中官焙38处。当时,茶叶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南平首都江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市。
瓷器业的进步也很快。吴越的越州秘色瓷器,胎质釉色都比以前有进步,是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专供吴越王室使用,也用来贡献给中原诸王朝。同时,越窑还产“金扣”(镶边)瓷器,动辄以万计,是向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可见当时越窑的烧造技艺已经很高。
织染业同样有新的发展。丝织方面规模日益扩大。在杭州城内,专为吴越王织锦的工人就有二百多人,在染色方面,南唐时发明了一种“天水碧”的颜色,由宫女“染碧(青绿色),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故名“天水碧”。 矿冶业与印刷业
当时,矿冶业遍于各地,在冶铜技术上发明了胆水浸铜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吴和南唐盛产铜铁,南汉则盛产金银。
另外,当时的造纸业也相当发达,扬、越、蜀是著名的纸张产地。有名的南唐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茧”,制作十分精美。雕板印刷业的发展也很显著,成都和金陵是当时全国两大印刷业的中心。
繁荣的大都市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南方的商业也相当活跃。吴越都城杭州,已成为东南繁荣的大都市,“富兼华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宫”之称。
成都市场也相当繁荣,有蚕市、药市、七宝市,市场交易量很大。此外,当时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可以说,经过五代时期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据北宋初年统计,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后来陆续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多万户。可见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二倍。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越来越在全国占据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