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1: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5:51
在清代,玩弄权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逢源的权臣首推乾隆时期的权臣——和_,其次,左右逢源的权臣当属“多磕头,少说话”的曹振镛式的人物。曹振镛,安徽歙县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大红人,历任工、吏、户、刑部尚书、军机大臣。位极人臣,真可谓为官有道。清人朱克敬《瞑庵杂识瞑庵二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他的处事和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有一人写四阕《一剪梅》,讽刺曹振镛之流。其一云:“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这是说外官打探京城官场消息,贿赂京官)。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其二云:“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其三云:“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其四云:“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瞑庵杂识》记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些御史听了曹振镛的话,都“循默守位”,能不说就不说,得过且过了。当时清朝各地督抚事无巨细均不敢自断,上奏请旨,道光皇帝每日批阅奏折不胜其烦,苦无良策,曹振镛体察上意,给道光出了个点子,让道光专拣一些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的奏折,严加驳斥,果然后来督抚再上奏折都是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奏折数量就急剧下降了。“多磕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清代官吏“*”出不少官诀,而“多磕头,少说话”则是其经典中的经典。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华中堂曾对贾大少爷说:“多磕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中记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城,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风行一时,慈禧太后知悉后,她“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王文韶,是曹振镛之后精于圆滑趋避之术的另一个典型,他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曾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曾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极佳。此人做官的诀窍则是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故被人称之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据说,“琉璃蛋”的外号还是西太后说出来的,因为他逢事需要表态时,总是推三躲四,装聋作哑,后来入军机处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聋作为躲事避风头的手段。这两位“多磕头、少说话”,装聋作哑的清朝官僚,死后都被皇帝赐谥号“文正”,成为大臣中的殊荣。皇帝与权臣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除了上述的几种情况外,有的权臣如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胜利后,因权力过大,担心同治帝的猜疑,故功成身退,以求自保;有的权臣如荣禄,权大欺主,出卖了光绪帝,最终荣得升迁,等等,这里就不一而足了。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要解决君主与大臣之间的矛盾问题。从古代至今,为君者不容易,为臣者也不容易;君臣相得、善始善终更加不容易。对臣而言,为君者昏庸不行,太英明也不好;对君而言,为臣者不能干不行,太能干也不行。因此,君臣相处总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既要互信,又要互防。个中的分寸确实不易把握。在封建*制度下,在“忠君”思想影响下,君臣大义是不可违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否则,将受到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处罚,甚至满门抄斩,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