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0:26
朱琦古文步趋桐城派,与吕璜、龙启瑞、王拯、彭昱尧并称“岭西五大家”。早年曾从吕璜研习桐城派古文义法,而吕璜则师承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弟子吴德旋。道光十九年(1839),朱琦在京师又从“姚门四弟子”之一梅曾亮,所以文承桐城之脉,诗和古文深得桐城嫡派真传。他始终把“严于义法”作为恪守的原则,将敢于直言的“经世致用”*思想、“汉宋兼采”的学术主张作为创作的理论指导。
朱琦文章醇厚有味,但更重现实内容:《辩学》之指斥士风趋利,《名实说》之抨击大臣庸懦颟顸,都是有的放矢;抒情小品如《北堂侍膳图记》等,也都有真情实感。倭仁说他“学昌黎韩子之文而不袭其貌”(《怡志堂文集跋》);谭献说他“兼方、姚之长而扩其所未至”(《怡志堂文集序》),都是指他不为师门家法所拘,有所展拓。
道光十八年(1838),吕璜在桂林逝世,岭西自此痛失文宗。在京的朱琦又与为拓展广西桐城派而赴京的彭昱尧、龙启瑞、王拯等人,向姚鼐嫡传弟子梅曾亮求教。由于朱琦是其中最早进京向梅曾亮学习古文的,最终也成为“五大家”其他成员进京学习古文的领路人。五人中惟他的文章可“与永福吕璜齐名”。 朱琦的诗歌在清道光、咸丰年间的诗坛上独树一帜。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何绍基评价说:“近海内能诗者,以伯韩为最。”朱琦学诗早年效仿白居易,后又学习杜甫,旁及韩愈及北宋诸大家。他的诗以叙事见长,长篇巨制,纵横跌宕,于峭劲的铺叙中寓奔放之势。朱琦是一位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论和诗作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中多忧时愤世,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阶级腐朽之作,如《河决行》、《漯安河》、《秋感》等。
朱琦在鸦片战争中所作的诗,几乎全写抗英英烈,对他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予以歌颂,同时鞭挞了畏敌怯战的将帅。林昌彝说这些诗“表扬忠节,感泣鬼神”(《射鹰楼诗话》卷一)。如《关将军挽歌》,是悼念鸦片战争中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关天培的挽诗,反映虎门之役中关天培如何“徒手犹搏战,自言力竭孤国恩”,最终却也是“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血染沙场。全诗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仇视,对投降派的怨恨,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另一首诗生动记叙了在宁波三镇战役中,金华副将朱贵领兵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事迹,塑造了朱贵的民族英雄形象,“愿缚降王笞鲛奴,临阵独骑生马驹”,“敢有渡者腥吾刀”!此诗也抨击了“传闻宁波新失利,大帅仓皇欲走避”的可耻行径。《吴淞老将歌》则歌颂了陈化成将军与阵地共存亡的爱国情操。《老兵叹》用老兵的话记录了英军攻陷厦门的情况,通过白描手法,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金门已*厦门失,老兵叹息为我说。借问老兵汝何来,道路飞书连两月……老兵患苦何足陈,我家主帅孤大恩。厦门屯戍兵有万,况又锁钥连金门。当时烽堠眼亲见,主帅逃归竟不战。独有把总人姓林,广额大颡又多髯……可惜众寡太不敌,一矢洞胸肠穿出。转战转厉刀尽折,寸磔至死骂不绝。嗟哉漳州好男子,尔名曰志告国史。安得防边将帅尽,如此与尔同生复同死。”
朱琦曾与龙启瑞、彭昱尧、汪运、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锡祖在杉湖补杉楼酬唱吟咏,为“杉湖十子”之一。曾协助梁章钜编校、刻印《三管英灵集》,另著有《怡志堂文集》、《台垣奏议》、《倚云楼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