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12
【摘要】近年来,国内的寿险业有关保费收入存在“泡沫”的争议,揭开了寿险业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面纱,同时也开始寿险转型的序幕。2009年,保险业开始执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通过技术措施在财务核算层面推进寿险业转型。但是,寿险市场运行的惯性导致转型面临较大阻力。偏离主营业务方向、行业形象仍然不佳、整体增长持续放缓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保险业。因此,需要进一步围绕评价指标、营销*和利润来源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寿险业转型的总目标。评价指标“内外有别”保险业是以提供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为生存和发展根基的行业,离开了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将丧失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运行基础。因此,要评价保险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或运行基础,必须采取“内外有别”的评价指标。所谓“内外有别”,是指作为企业要考虑自身的经营及其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收益,这里的经济收益可以称为对内考核指标;同时,作为承担某种社会责任的企业,还必须设计反映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运行基础的相关指标,即为国家和民众承担的保险保障责任,这里的保险保障责任可以称为对外考核指标。但是,在保险业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个尴尬现象出现了,普通民众很难搞清楚大数法则或概率论等精算技术所完成的保险产品定价过程,尽管相关*机构会最大程度地通过制度监控保险产品定价,但或然现象导致的风险成本(保险费)与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保险金)之间的关系,对于很多人而言仍然很难理解。正是在这种不理解的现象下,为了证明保险业发展的状况,保险行业大多将保险费收入状况和保险行业资产作为评价其自身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寿险业在迅速壮大的过程中,正是以追逐保险费收入和保险行业资产的增加为唯一或最主要的目标,其结果必然以保险等于理财、保险等于投资的财富增值*力作为拉动保险费增长的原动力。经济保障与经济补偿则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寿险产品的一个概念性标签,结果导致寿险业在经济环境走低和资本市场低迷的状态下,无力满足投保人财富增值的预期。再加上为了保费规模不计行业形象和销售者“面子”等因素的叠加,导致持续出现退保率上升和新单业务下降的局面。提示:由于以前寿险业一直偏离主营业务方向、行业形象不佳、整体增长持续放缓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保险业。上述因素同时还导致,每每出现重大人身伤害事件时,保险赔偿寥寥;而作为社会保障重要补充的寿险业被*机构排在慈善事业之后。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