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苏州园林》《送东阳马生序》《马说》《水浒传》及其作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0:2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2:08
《苏州园林》——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马说》——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水浒传》——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元末明初)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zhào)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民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2:08
《苏州园林》——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马说》——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水浒传》——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元末明初)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zhào)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民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2:09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濓,号潜溪,名初文学家,谥号文献,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