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的介绍及作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21:4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25
介绍:
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是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36年2月29日出生。1948年参加*。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 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终年61岁。
作品:
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
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其中《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扩展资料:
刘绍棠1936年2月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
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在团*工作的*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
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绍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26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被誉为“文坛奇人”,是孙犁之后“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扩展资料:
刘绍棠的创作风格: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绍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26
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是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36年2月29日出生。1948年参加*。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 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终年61岁。
作品:
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
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其中《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扩展资料:
刘绍棠1936年2月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
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在团*工作的*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
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绍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27
刘绍棠
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2],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3]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4]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5]
中文名
刘绍棠
别名
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
生平
早期经历
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6]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6]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7]引起文坛关注。
崭露头角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当见习编辑。[6][7]
共7张
刘绍棠生活照
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8]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6]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时任团**的*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3]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6]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1]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运河的桨声》。[9]
1955年,被共青团*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10]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时,[11]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9]同年4月,经团*批准专业创作。[10]
人生低谷
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于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2][13]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9]又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下乡*”。在“*”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10],回到故乡儒林村。后来,他在乡亲们的保护下,躲过“*”十年*,[14]心怀感恩,收集材料完成了以家乡人民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烟》三篇长篇乡土小说的初稿。[3][13]
1956-8,刘绍棠和鲍昌在北戴河
重返文坛
1979年,*“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回到北京。[14]共青团*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10]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16]
刘绍棠(左二)在家乡儒林村
1980年6月发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刘绍棠创作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11]之后,他先后创作的《渔火》《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格调清新优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3]1985年,又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17]
晚年生活
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3][18]
1996年12月19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19]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并于1997年1月起正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2]
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一分钟带你了解刘绍棠
4.5万 50"
刘绍棠
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2],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3]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4]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5]
中文名
刘绍棠
别名
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
生平
早期经历
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6]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6]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7]引起文坛关注。
崭露头角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当见习编辑。[6][7]
共7张
刘绍棠生活照
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8]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6]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时任团**的*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3]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6]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1]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运河的桨声》。[9]
1955年,被共青团*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10]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时,[11]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9]同年4月,经团*批准专业创作。[10]
人生低谷
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于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2][13]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9]又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下乡*”。在“*”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10],回到故乡儒林村。后来,他在乡亲们的保护下,躲过“*”十年*,[14]心怀感恩,收集材料完成了以家乡人民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烟》三篇长篇乡土小说的初稿。[3][13]
1956-8,刘绍棠和鲍昌在北戴河
重返文坛
1979年,*“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回到北京。[14]共青团*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10]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16]
刘绍棠(左二)在家乡儒林村
1980年6月发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刘绍棠创作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11]之后,他先后创作的《渔火》《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格调清新优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3]1985年,又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17]
晚年生活
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3][18]
1996年12月19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19]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并于1997年1月起正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2]
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27
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是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36年2月29日出生。1948年参加*。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 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终年61岁。
作品:
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
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其中《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