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5:2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31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这句话来自《国风·王风·黍离》,《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十句。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扩展资料
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此诗所提供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王风·黍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3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黍离》全诗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俗称小米;离离:茂盛的样子;稷:高梁。
(2)行迈:远行;靡靡:迟迟,行走缓慢;摇摇:忧苦不安。
(3)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谓我何求:认为我久留不去,有什么要求。
(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意思是:渺茫的苍天啊,造成这个后果的到底是谁呢?
(5)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压抑不能喘息。
另附赠、“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过太多次了,连琼瑶的小说中都有。并且已经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难考证那个才是原版。
但从能够查到的出处,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
以下为引语:
元 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3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出自: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原意为: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33
真正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内心忧愁,不能了解我的人问我在寻找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34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黍离》全诗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俗称小米;离离:茂盛的样子;稷:高梁。
(2)行迈:远行;靡靡:迟迟,行走缓慢;摇摇:忧苦不安。
(3)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谓我何求:认为我久留不去,有什么要求。
(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意思是:渺茫的苍天啊,造成这个后果的到底是谁呢?
(5)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压抑不能喘息。
另附赠、“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过太多次了,连琼瑶的小说中都有。并且已经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难考证那个才是原版。
但从能够查到的出处,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
以下为引语: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