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0:33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名将名相辈出,多少牛人独领*,但是富贵延续的非常少,到了后代基本上是在卖爷田不心疼,因此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语。就连一个王朝到了3代以后就会出问题,更何况是个人。但是下面这个家族,子孙兴盛了1000多年,后代里面*宰相辈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其万分的崇敬、爱戴。
这就是范氏家族,最早开始崛起,并开启兴盛之门的是范仲淹,这位肯定大家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应该知道他的一句话,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句话,奠定了范氏家族成功的基础。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但是其非常好学,当年在寺庙苦读。大冬天没有饭吃,而一碗粥他放在窗外冻住,这样他可以分成四分部,每天只吃其中的一块。出身贫寒,自然也知道民间疾苦,做官之后,延续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作风。将自己的俸禄和钱财拿来兴建义学、义田,帮助那些没有钱上学,无田可耕的人,而且还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
据史料记载,有300多户的贫困子弟,是在他的资助下存活的。以至于晚年的范仲淹穷困潦倒,死了丧葬费都没有。真正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身无分文。范仲淹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对金钱、财物看的比较淡漠。
史料记载了一个故事,当年其在寺庙读书穷困潦倒,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追着一只老鼠,发现了一个洞穴,结果里面全是金子。但是范仲淹不为所动,还是一心读书,也没有拿里面一块金钱。后来范仲淹当上了宰相,这个寺庙发生火灾全部烧毁了,主持找身为宰相的范仲淹帮忙。范仲淹才想起来黄金的事,因此写了一首诗“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告诉主持,金子的下落,而且还说了怎么分配。
对于子孙教育,范仲淹强调“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就是说不要给子孙多少财富,那是没有用的,要给子孙留下阴德,这样才能享受永远。因此,范氏家族一直牢记这一点,这也是其1000多年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范仲淹在世时,四个儿子都成为当朝大员,有公卿宰相,有各部尚书。后代子孙中,几乎每一代都有*,先后有70多位子孙位列公卿、尚书等高位,是一个极其显赫的家族。直到现在,对于这个家族世人还是很爱戴,崇敬。钱财也许无法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家族的精神、品质可以。因此,现在有一个说法,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0:33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名将名相辈出,多少牛人独领*,但是富贵延续的非常少,到了后代基本上是在卖爷田不心疼,因此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语。就连一个王朝到了3代以后就会出问题,更何况是个人。但是下面这个家族,子孙兴盛了1000多年,后代里面*宰相辈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其万分的崇敬、爱戴。
这就是范氏家族,最早开始崛起,并开启兴盛之门的是范仲淹,这位肯定大家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应该知道他的一句话,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句话,奠定了范氏家族成功的基础。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但是其非常好学,当年在寺庙苦读。大冬天没有饭吃,而一碗粥他放在窗外冻住,这样他可以分成四分部,每天只吃其中的一块。出身贫寒,自然也知道民间疾苦,做官之后,延续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作风。将自己的俸禄和钱财拿来兴建义学、义田,帮助那些没有钱上学,无田可耕的人,而且还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
据史料记载,有300多户的贫困子弟,是在他的资助下存活的。以至于晚年的范仲淹穷困潦倒,死了丧葬费都没有。真正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身无分文。范仲淹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对金钱、财物看的比较淡漠。
史料记载了一个故事,当年其在寺庙读书穷困潦倒,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追着一只老鼠,发现了一个洞穴,结果里面全是金子。但是范仲淹不为所动,还是一心读书,也没有拿里面一块金钱。后来范仲淹当上了宰相,这个寺庙发生火灾全部烧毁了,主持找身为宰相的范仲淹帮忙。范仲淹才想起来黄金的事,因此写了一首诗“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告诉主持,金子的下落,而且还说了怎么分配。
对于子孙教育,范仲淹强调“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就是说不要给子孙多少财富,那是没有用的,要给子孙留下阴德,这样才能享受永远。因此,范氏家族一直牢记这一点,这也是其1000多年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范仲淹在世时,四个儿子都成为当朝大员,有公卿宰相,有各部尚书。后代子孙中,几乎每一代都有*,先后有70多位子孙位列公卿、尚书等高位,是一个极其显赫的家族。直到现在,对于这个家族世人还是很爱戴,崇敬。钱财也许无法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家族的精神、品质可以。因此,现在有一个说法,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