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之死的史料出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8: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2:27
皇太极的死因,史料中均无记载。如“《清太宗实录》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条”中记载:“是夜,上无疾,端坐而崩。”并未记载皇太极死亡原因。据此,不少史学界人士都说皇太极“无疾而终”。然而,如果将诸多史料的零星记载连缀起来分析,不难看出皇太极绝非“无疾而终”,而是“病入膏肓而终”。
“《沈阳状启》庚辰年”记载:崇德五年二月三十日,皇太极宴请“二大君”。但因皇太极有“微恙”,不能出席落座。同年七月初三日,皇太极吩咐,火速将两驮药用青竹送到沈阳故宫,为皇太极治病。同年七月二十日,因“皇帝有疾”,所以大赦死罪犯人,以示皇恩浩荡。到了当年的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病情加重,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扔下朝廷的军政大事,率领皇后、诸位嫔妃,于当天申时(下午3时至5时),出了德盛门(大南门),直奔鞍山温泉治病去了。
《清太宗专帝实录》卷五十二记载,皇太极在鞍山温泉疗养了一个多月后,至崇德五年九月初二,皇太极觉得身体稍见好转,决定返回盛京(沈阳)。同年农历十月初,皇太极认为已经祛除了风邪,身体强健胜过从前。然而,《沈阳状启》庚辰年记载,崇德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呼吸不平稳,不能长时间坐着,更不能参加宴会。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皇太极的诞辰日,过生日都未能设宴,足见皇太极的病情何等严重。《沈阳状启》庚长年记载,崇德五年十二月初六日,朝鲜世子大君凤林回国,只有范文程款待、送行。范文程解释说:凡是为贵宾送行时,皇太极都要接见、设宴款待。不巧的是,皇太极偶感风寒,未能接见、宴请凤林大君,绝对不是有意怠慢。史料记载,此后的崇德六年(1641年)上半年,皇太极一直处在药疗之中。
鼻血不止
崇德六年八月初,明军总督洪承畴,在辽西松山屯兵6万。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支援。但皇太极却是带病出征。《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七记载,崇德六年八月十一日,皇太极刚要出征,不料鼻子出血不止,只好暂缓3天后出征。然而,3天后的八月十四日,皇太极率领大军出抚近门(大东门)出征后,途中,皇太极突然鼻子流血不止,必须用小碗承接。3天后,皇太极才止住鼻血。
在战场上,原本带病出征的皇太极,遭到一个五雷轰顶般的打击:宸妃海兰珠病危。皇太极立即星夜疾驰赶回盛京(沈阳)。然而,皇太极尚未进城,便听到宸妃海兰珠去世的噩耗。《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七记载,宸妃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过分悲痛,再次病倒了,急得皇后、嫔妃、诸大臣,拜神祈祷皇太极康复。《沈阳状启》辛巳年记载,宸妃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每天都处于哀伤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治病,皇太极屡屡派人催促朝鲜送来药用竹子、生姜。《沈阳状启》壬午年记载,崇德七年九月二十五日,连夜送来生姜、青竹,为皇太极治病。十一月初九日,火速送来3斤桂皮、一缸木瓜正果,为皇太极药用。
病入膏肓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三记载,崇德七年十二月丁丑,皇太极到开原一带打猎时,病情突发,只好住在开原。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卧病已不能祭天,更不能接受和硕亲王、梅勒章京等大臣的朝贺了。
《沈阳状启》癸未年记载,崇德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太极打猎回来后,宫门紧闭,绝不外出。有的说皇太极生病了;有的说皇太极在躲避天花。二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果真到怀远门(大西门)外的“别馆”避痘(天花)去了。三月十九日,皇太极在“别馆”中病情加重,遂返回故宫。《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五记载,崇德八年四月初一、初二两天,皇太极派出多路人马,到盛京(沈阳)境内的所有寺庙诵经祈祷、施舍白银,以求皇太极早日痊愈、身体健康。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犯人,减免朝鲜的岁贡等等,可见当时皇太极已经病入膏肓。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夜半,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中死去了,终年仅有52岁。
隐瞒病情
从崇德五年二月病发,到崇德八年八月去世,在3年半的时间内,皇太极始终在病患之中。其间,皇太极经历了三次病情危重,最终致死。由此可见,《清实录》中记载的“上,无疾,端坐而崩”是与事实不符的。
然而,《清实录》中为何如此记载皇太极之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作史的史官“为王者讳”,绝不敢记载当朝皇帝的不光彩事实,哪怕生病都要“曲笔”回避;其二,皇太极患病期间,尤其是第三次病危时,正是大清与明朝在辽西地区激烈争夺的关键时刻。在这关键时刻,保守皇太极健康状况的机密至关重要。所以,对皇太极的病情十分保密,严防泄漏。于是,对于皇太极的病情,不仅不见档案史料记录,即便是知情者也微乎其微。有关史料,将崇德八年三月、五月两个月中,到朝鲜馆寻医问药的过程记载得清清楚楚。为皇太极寻医问药的人员仅有3个人:礼部丞政英俄岱尔、内国史院学士刚林、户部丞政陈檀阿马。在朝鲜馆寻医问药时,他们闭口不说病人是谁,只陈述病情症状。直到皇太极病危求医时,才不得不说出病人就是皇太极。说出之后,还要再三掩饰,对朝鲜馆人员说:只有你们知道皇太极就是病人,千万不可告知别人,万万不能泄漏。可见,皇太极在3年半病患中,尤其是第三次病危时期,完全处于绝对保密状态,因而也就很难见诸任何史料记载。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簒修《清太宗实录》时,对于皇太极的病情,尽管刚林、范文程等人知情,但既无文字记录为据,又无对皇太极病情的科学诊断,所以很难记载皇太极的死因,只能按照皇太极去世时的状态,记载为“上,无疾,端坐而崩”。
心肌梗死
正因为不见皇太极的病情记录,所以对皇太极的死因,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团。有人认为,“竹沥”治疗高血压。皇太极采用“竹沥”治病,应该患有高血压,最终导致脑溢血致死。沈洲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徐林,出生在新宾赫图阿拉城,满族人。徐林博士热衷满族历史研究。徐林博士则认为,从史料记载的皇太极用药情况分析,皇太极可能死于心脏病。至于“高血压导致脑溢血致死”观点,可作一说。
徐林博士认为,皇太极坐着死亡,能够保持生前的姿势,应是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中的“心肌梗死”。与此同时,并不排除皇太极患有风湿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多种心脏病。史料记载,皇太极经常服用的“竹沥”、“生地黄”,均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药物,主治高热、神昏狂躁、吐血、鼻血等病症。皇太极经常服用的姜、桂皮、木瓜等,能够祛风通络、舒筋祛湿,可见皇太极还患有风湿症一类的疾病。
徐林博士介绍说,心脏病患者未发病时,尚能从事一般正常活动。因而皇太极在3年半的病程中,除了三个病危时期闭门疗养之外,大多数时间仍能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并经常主持重大出征、受降礼仪、宴赏活动;或参与婚丧礼仪、筵宴;或游猎于山野;关键时刻,还曾带病驰骋疆场。然而,心脏病最怕情绪波动,以致皇太极的病情,一直随着辽西战事的势力消长、形势变化而起伏。
皇太极第三次病重直到死亡,正处于大清军事取得胜利阶段,本应心情愉悦、病情好转。但因当时缺医少药,又不能公开招医就诊,以致没法对皇太极的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就没能及时、有效地对症治疗。皇太极能够做到的,仅仅是一方面秘密派人向朝鲜馆求医问药;一方面派人到盛京(沈阳)所有的寺庙祈祷、施舍白银,把康复的希望寄托于神佛庇佑之上。然而,这一切努力均付诸东流,没能挽留住这位大清国开国皇帝的匆匆步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2:28
《清史稿〈太宗本纪〉》是这样记载皇太极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关于皇太极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无疾而终”: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已勤于政务一天的皇太极晚上亥时(21点至23点),在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但据史料记载,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圣躬违和”,崇德五年(1640年)农历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1641年)松山大战前夕,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于崇德六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1642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1643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间猝死,遂引起诸多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