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22: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1:48
刘备托孤让李严制衡诸葛亮,是因为不够信任吗?
刘备托孤时不光找了诸葛亮还找了李严制衡,是因为不信任诸葛亮吗?
是也不全是,我只能这么说。
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度有多高?恐怕从三件事能看得出来。
第一件事,刘备西征巴蜀,第一波次的团队没有诸葛亮,而是选择了庞统作为军师,而诸葛亮的任务则是协助关于守卫荆州。第二件事,刘备晋升汉中王,诸葛亮的排名在糜竺之后,甚至还在关、马、张、黄之后。第三件事,刘备东征东吴夷陵之战,几乎是倾巢出动,还是还没又带着诸葛亮。
以上三件事上看,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度并非百分百,但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辅臣的地位并未改变,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法正等人,也很难撼动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掌控力。
正是因为诸葛亮并未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但却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治国理政能力,刘备在托孤时还说了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听到这句话,诸葛亮脊背发凉,不知道身后藏了多少刀斧手!
刘备是一个精于权术的人,因为他的这句话,始终成了诸葛亮后半生的一根刺,激励着他为蜀汉政权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其实,刘备有这句话就足够了,为何又找了李严来制衡诸葛亮?
刘备找李严制衡诸葛亮,其实和信任无关,更多是一种稳妥的制度设计,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这样做。
后世历代的托孤,大都以汉武帝托孤为范本。汉武帝托孤,从找了四个人,分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左将军上官桀。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把皇位继承人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死。一方面防止辅臣一家独大,一方面防止外戚专权,可以说是相当费心。如果不是刘弗陵死的早,这场托孤大概是最成功的。
托孤这种事,关系到整个政权的兴衰成败,绝非君臣之间的信任可以维持。建立在人心本恶的基础上,以制度设计防范危胁幼主的各种可能性,才是托孤帝王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所以,刘备托孤时让李严制衡诸葛亮,第一是对他不能百分百信任,第二是忌惮诸葛亮的才干能力,第三是出于理性的制度设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1:48
刘备临终托孤选了其他两个托孤重臣,为何不托付诸葛亮?我是干勾于说故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李严,之所以这么安排,除了对诸葛亮不信任外,还起到了一种相互制衡的目的。
尽管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很高,但从蜀国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上看,刘备对诸葛亮的还真不是百分之百信任的,或者说有保留。
首先,刘备西征入蜀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中,诸葛亮在干什么呢?他在荆州,在协助二将军关羽守城!一方面是荆州地理位置特殊,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刘备诸葛亮的不信任。
第二,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发动大军,讨伐孙吴,依然没有让诸葛亮出征,结果中了陆逊的计谋,火烧连营七百里,冒着失败的风险,也不带着诸葛亮,君臣之间的信任度能有多高?
就算刘备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但综合能力突出的卧龙先生,依然算得上是蜀汉政权的“金牌代理人”,无论是法正还是李严,都不足以撼动诸葛亮“百官之首”的地位!
兵败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曾暗藏机锋的交代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激励诸葛亮还是警告诸葛亮?有了这番话垫底,诸葛亮累死也不会有“异心”,蜀汉不会出现司马夺魏的结局,而让李严参与辅政,形成了皇权、相权、军权的三角制衡关系,刘备的设计不可谓不巧妙,而这一切都证明了,他对诸葛亮有所保留,绝对不是完全信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1:49
说刘备信不信任诸葛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托孤时候蜀中的局势。刘备夷陵之败后,三国之中,蜀汉或者说季汉已经是岌岌可危的状态,当时蜀中谋逆者不计其数,不止是孟获的南疆,还有汉嘉太守黄元、牂牁太守朱褒、雍闿二姓世家、越隽夷王高定,接连起兵。此时季汉外有吴魏,内生诸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半点没有虚言。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不信任的话,何必交给诸葛亮?
李严真心说不上是托孤之臣,后面诸葛亮想要废为庶人,轻而易举,两人实力上就没有对抗的可能。而且李严听闻诸葛亮身死,眼见季汉再无识人之辈,忧愤于自己无人可拔擢起复,活活气死了。
因此,刘备真正托孤的对象其实只有诸葛亮,而且他托的这个孤,不是刘禅这个空长年岁的痴愚之辈,而是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才创下的季汉基业。他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其实就是说我自家的阿斗,什么能耐我心里清楚,能够辅佐就辅佐下,不能的话,你看着办,总之别让我们辛苦数十年的基业成为泡影。
刘备的人生就展现了两个字,“坚”和“诚”,寄居在荆州的时候,他看见自己髀肉复生,就痛哭自己日月飞驰,老之将至,却还未建立功业,此时他已经漂泊辗转数十年。同时代的诸侯杀人盛野,唯有刘备心中关怀庶黎的疾苦。
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可以说是他基业开创的起点,对他来说,季汉事业是他和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法正、糜竺等一众人呕心沥血开创的,怎可以毁在小儿辈手上。刘禅在刘备的眼中,远没有他的事业来得重要,后人倾慕他“刘郎才气”,从来就不是会拘泥于一家一姓之间的人。
当时能够接过季汉重担的人,只剩下草庐相知十七年的诸葛亮,你说刘备怎么可能不信任诸葛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1:50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军被陆逊打败,败退到白帝城,不久,他忧虑成疾。一年后,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病危,将后主刘禅及其兄弟刘永、刘理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这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那么,刘备托孤,为何选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还把关键的军权交给李严,是不信任诸葛亮吗?
个人认为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和刘备两人,还把军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刘备做事谨慎,没有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
刘备白手起家,做事非常小心谨慎,这才创下了蜀汉基业。他做事情,一般都不会做绝,都会留有余地。古语说得好,“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现在,刘备病危,思来想去,该把年轻的儿子刘禅托孤给谁呢?丞相诸葛亮是第一人选,还有谁呢?李严,这个办事干练的*,被自己破格提拔为尚书令,做事踏实认真,值得信赖托付。
因此,刘备指定了两个托孤重臣,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他交代完后,便病逝了,享年63岁。《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其他皇帝托孤,也不会只有一个托孤重臣,少则两个,多则四个。如曹丕选择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曹叡,曹叡选择司马懿和曹爽两人辅佐小皇帝曹芳,又如孙权病危时,紧急召见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这五人料理后事,辅佐幼主。
其二,刘备把军权交给李严,是为了制衡诸葛亮。
刘备托孤的两个重臣,诸葛亮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是“相父”。蜀汉的几大派系,诸葛亮的荆州派系占据主导地位,势力强大,如魏延、蒋琬、费祎、杨仪、马谡等人,都是荆州人士。而李严被火箭提拔,也仅仅是尚书令,只是一个传达政令之人。他在朝中根基浅薄,还是一个和关羽一样清高之人,独来独往,没有结党营私。
李严和诸葛亮相比,无论是官位,还是势力,都差远了。因此,刘备为了缩短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将其提拔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这时的李严,不但有军权,还远镇永安,来牵制朝中的诸葛亮。不久,刘禅登基为帝,加封李严为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李严多次升迁,权力越来越大,他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一个人掌握大权,就是权臣,如曹魏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东吴诸葛恪。像蜀汉早期有诸葛亮、李严两个托孤大臣,就有效避免了一家独大的尴尬地步。因此,李严的使命,就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当时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可是人是可能会变,因此安排了李严。
其三,刘备为了蜀汉长远发展,于是托孤了两个重臣。
兼听则明,旁听则暗。诸葛亮再厉害,也不是神,只是一个聪明人。他难免会有误判,出错的时候。如果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人掌握朝政大权,有个事情,互相商量,能够让后主刘禅做出最佳选择,最有利的抉择。
诸葛亮伐魏,发动军事行动,也需要大量人手。诸葛亮在前线打战,后方需要得力干将治理,大军粮草也需要专人负责押送。当时,诸葛亮在前线和司马懿作战,就是李严负责筹措、押送的粮草。
李严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当犍为太守时,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搞城市建设,使老百姓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这样的有为*,善于搞后勤,治理地方。如果李严和诸葛亮配合得好,复兴汉室江山,也未可知。
总结:刘备临终前期,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两个托孤重臣,并不是不信任诸葛亮,而是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他是为了蜀汉及后主刘禅的未来考虑。当时蜀汉重臣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都早逝,要不刘备就会选择以上四位中的一个作为托孤大臣,代替名不见经传的李严,和诸葛亮一同辅佐后主刘禅。
刘备无人可选,这才退而求次,选择李严的。可惜的是,李严最后为了个人利益,想和诸葛亮争权,押送粮草不力,最后被诸葛亮废为庶人。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他也忧愤而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1:50
刘备没有不相信诸葛亮,如果不相信,就不会托孤于他了。至于同时托孤给他跟李严,既是惯性使然,也是客观要求,无可厚非。
托孤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一种理论上最为安稳的权力传承模式,因为少主(新皇)年龄还小,缺乏甚至没有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因此需要有威望信得过的大臣作为辅佐,扶上马送一程,等到二十岁*后亲政。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托孤榜样是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伊尹不大清楚,但是周武王临终托孤诸臣,也并非让周公姬旦(老四)当摄政王,而是让他辅政,同时辅政的还是召公(老五)和管叔(老三)。换言之,是一个智囊团。但是周公排挤了管叔和召公,自己当了摄政王,因此被当时人误会,以为他要造反,谣言满天飞。但是周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汉武帝临终托孤四个人,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霍光连续干掉其他三位,成为托孤重臣。
曹丕临终托孤四人,分别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曹睿临终也是托孤四人,分别是:曹爽、司马懿、刘放、孙资。等等,不胜枚举。
就是说,托孤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大臣共同辅佐幼主是常态,恰恰相反,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才是非常罕见的,几乎没有。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不论托孤几个人,都会只剩下一个乾纲独断,最终跟将要亲政的新皇决一高下。这也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二人形成相互制约之势,但是诸葛亮很快就把李严干翻,贬为庶民,自己独掌了蜀汉大权。但是诸葛亮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篡位夺权,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战死沙场,为蜀汉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