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04
我来回答
共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08 07:34
孔乙己本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不过漫步绍兴街头,你会看到他在咸亨酒店门前的身影。
于是,同行的一群人便吆喝着去喝酒,要的自然是“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
北方的人大多喝白酒,西风烈,豪气干云;南方人喝黄酒居多,尤其在绍兴,多了一份舒适与温情。黄酒,度数不高,入口绵软,味道醇厚,初尝没有辛辣之感,只觉甜洌中带着麦香的气息,醉不倒人的。但不能多喝,它像是一直积攒蕴蓄着,若要醉倒,必入长长的梦境了。
鲁迅的文章就如这黄酒,不可以大口地去喝,只能慢慢地去品,于是,那醇厚的味道就会一直渗入心脾,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第一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爱上了百草园,仿佛那里也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似的。葱葱郁郁的杂草一丛丛,像人形的何首乌根沾满了新鲜的泥土,树上的鸣蝉不知疲倦地叫啊叫、唱啊唱,待夕阳落山时,墙上的光影就一点点地倾斜再倾斜,终于消失了,夜,降临了。
美女蛇的故事有惊无险,但我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就阴森森地有些怕人了。记得那一天,祖父和我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一边抽着烟袋锅,一边讲故事。说呢,有一个小孩子,可淘气啦,总是在田地里捉虫捉鸟玩。有一天,他看见草丛里有一条蛇,就去捉弄着玩,还用小铲子把蛇给拦腰斩断了。谁知,这条蛇颇有灵性,竟瞬间蜿蜒着接上了身子。这个孩子见状大惊,慌忙往家跑,那蛇呢,就在后面不疾不徐地沿着脚印寻。孩子回到家,见妈妈正在屋里纳鞋底,他冲进屋里,四处找地方躲藏,他的妈妈来不及细问,赶紧把他藏在了空了的水瓮里。不一会儿,那蛇跟进了院子,径直向水瓮游去,只见它昂着头,绕着那水瓮转了三圈,然后就慢慢腾腾地游走了。那妈妈见蛇离开,赶紧打开水瓮上面的盖子,可哪里还有什么孩子,只是红红的一汪水。祖父讲到此处,我骇极,顿觉毛骨悚然,眼前闪现着蛇吐着红红的信子在地面游动的影子,耳边似乎还听到嘶嘶的声响。祖父说,记住了啊,任何时候都不要杀生,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要心存善念。
祖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平缓,手里的烟袋锅一明一暗地闪,青色的烟气先是一团再是一个个稀疏圆圈,随后就慢慢地消散了。抬头看,月亮已游移着挂上了枝头,此时的天空显得格外地幽蓝。可我的心里已是惊涛骇浪,顿觉万物之神奇,天地之可畏。
直至这一天,真的来到了百草园,看到灿烂的阳光下,白的墙,灰的瓦,黑的门,整齐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不觉有了一种时光倒流之感。但这时的百草园,与鲁迅先生记忆里的百草园,也是不同的了。
1926年,风雨如磐,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即“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上了通缉令,他不得不准备动身离开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京赶赴厦门,此时,他写这篇文章,想必是回忆起了儿时的欢乐与自由,虽然此时的故园也许只有一些野草。
的确,那敢于向旧礼教旧势力杀回马枪的斗士,归来依旧是少年。
本文作文:江月老师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04:42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内容: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以及后来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己该如何谋生,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希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现在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希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
没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美好的么?
我们应该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己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06:00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07:3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精彩语句,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捉虫子是鲁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鲁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09:26
读完鲁迅先生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游乐园,在那里有享不尽的快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捉蚂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斓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的,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他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在读到最好的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无趣的。我从小出生在城市里,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百草园,只有假期时偶尔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虽然现在时代发展了,但社会竞争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都比着上哪所好学校,跟过去的孩子来比,我们少了很多乐趣。
第二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都说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依笔者看来,这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成年的鲁迅是战士——“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成长为这样一个战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蕴的。虽然这“人性的底蕴”难以说明,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环境培养的?但,这底蕴是确实存在的;对于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热爱自然的天性。换句时髦的话说,是浪漫的天性。
现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幼时的欢乐了;而说起童年乐事,哪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一箩筐呢?百草园中的蟋蟀、何首乌,美女蛇的传说,又何曾异于我们穿着露*的短裤(那一定是在树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虾、上树捉鸟呢?那别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学,那听老先生抑扬顿挫地朗诵,“我便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又和我们既因留恋“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学,却又要享受读书识字在父母面前“显摆”的快乐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经消失了这梦境一般的儿童乐园。
成年的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战士。战士不总在冲锋陷阵,战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忆。
所以,把这美好的回忆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联系起来,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第三篇:
读 鲁迅 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 鲁迅 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 鲁迅 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 寿 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希望采纳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13:58
初读《朝花夕拾》时,我十分喜爱鲁迅笔下的那个丰富多姿的儿童世界,描写得最详细的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捉虫捕鸟等干的一切趣事,充满童真童趣,生气盎然。再次读后,从中又看出了作者对一些为人处事的批判和对当时封建思想习俗的批判。
字数够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16:40
此处省略100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19:38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赞同
0| 评论
读完鲁迅先生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游乐园,在那里有享不尽的快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捉蚂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斓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的,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他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在读到最好的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无趣的。我从小出生在城市里,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百草园,只有假期时偶尔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虽然现在时代发展了,但社会竞争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都比着上哪所好学校,跟过去的孩子来比,我们少了很多乐趣。
第二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都说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依笔者看来,这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成年的鲁迅是战士——“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成长为这样一个战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蕴的。虽然这“人性的底蕴”难以说明,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环境培养的?但,这底蕴是确实存在的;对于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热爱自然的天性。换句时髦的话说,是浪漫的天性。
现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幼时的欢乐了;而说起童年乐事,哪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一箩筐呢?百草园中的蟋蟀、何首乌,美女蛇的传说,又何曾异于我们穿着露*的短裤(那一定是在树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虾、上树捉鸟呢?那别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学,那听老先生抑扬顿挫地朗诵,“我便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又和我们既因留恋“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学,却又要享受读书识字在父母面前“显摆”的快乐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经消失了这梦境一般的儿童乐园。
成年的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战士。战士不总在冲锋陷阵,战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忆。
所以,把这美好的回忆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联系起来,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第三篇:
读 鲁迅 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 鲁迅 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 鲁迅 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 寿 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8 22:52
胡音乐团体法人团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2: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