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9:4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无论是从个人私德,还是从军政能力来讲。诸葛亮以蜀汉一州之土地人口,屡次北伐强大的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对司马懿步步紧*,压得司马懿只能玩“千里请战”的套路,避敌不战,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水平。
不过诸葛亮也有失手的时候,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以数万军队,竟然无法攻克只有一千多士兵的郝昭所守的陈仓。这次战役也成为后人攻击诸葛亮奇谋为短,将略不足的论据。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诸葛亮的这次“滑铁卢”——“陈仓之战”。
“陈仓之战”的历史背景
“陈仓之战”是一次规模比较小的战役,却牵扯两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以及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首先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一伐时以赵云、邓芝作为疑兵,走斜谷道威胁长安,将曹真的军队牵制住;然后自己走祁山道出兵陇右。虽然前期的战果不错,但是由于马谡在街亭失利,导致张郃的援军进攻到陇右,诸葛亮无奈之下撤军;赵云和邓芝也被曹真击败。赵云亲自断后,军队有序撤退,不至于溃败,不过赵云做了一件事,就是烧毁斜谷道的栈道。
斜谷道无法出兵,祁山道刚刚出兵一次,曹真猜测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会走陈仓道。于是曹真派郝昭、王生守卫陈仓,修缮城墙,准备防御工事。也就是说,针对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曹魏早就做好了备战工作。
石亭之战
“陈仓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十二月。在同年九月,曹魏和东吴之间还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石亭之战”。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写信向大司马曹休诈降,于是曹休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皖城响应周鲂;司马懿进攻江陵;贾逵进攻东关。
结果陆逊、朱桓、全琮领九万以上的兵力,在石亭击溃曹休;吴军掐断曹休的退路——夹石小道,想要全歼曹休的部队。多亏进攻东关的贾逵赶到,才救下曹休以及溃败的士兵。虽然如此,陆逊等人仍然取得“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的巨大战果。
经过“石亭之战”后,曹魏集中兵力到东线,导致关中地区的兵力变得有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上《后出师表》,继续蜀汉的北伐事业,也就是第二次北伐。
“陈仓之战”的具体过程
《三国志》中的篇幅较少,但是在裴松之引注的《魏略》中的记载就极为生动了,甚至生动得过了头,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魏略》中的记载不足为信。小编对此先不下评论,只是客观地将这些记载贴出来。至于其真伪虚实,还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以下均《魏略》记载。
乡人劝降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只要拔掉陈仓,能不打尽量不打。郝昭是太原人,诸葛亮也找了一个太原老乡,名字叫做靳详,让他去劝降郝昭。
靳详第一次劝降没有成功,被郝昭严词拒绝,回去报告诸葛亮。诸葛亮又让靳详第二次劝降,带着威胁的语气,郝昭也用箭*退靳详。诸葛亮知道郝昭难以劝降,于是发动对陈仓的攻势。
公输墨翟
郝昭防守诸葛亮,真如墨子*公输班。诸葛亮先是用云梯、冲车进攻陈仓。郝昭怎么对付这两样攻城武器呢?郝昭用火箭射击云梯,当时的云梯肯定是木质结构,被火箭点燃后烧死上面的蜀汉士兵;郝昭又用巨大石磨当做武器,投放下来砸毁诸葛亮的冲车;诸葛亮又拿出“井阑百尺”,让士兵站在上面射击,对城中进行火力压制,其他士兵运土填满城外的沟壑,郝昭直接在陈仓城内再修建一道城墙,抵御井阑的射击。
诸葛亮见强攻不成,于是选择挖地道,打算从地下突入城内,郝昭又在城内横着挖掘,破坏蜀汉军队的地道。两军相较二十多天,诸葛亮实在是无计可施,此时曹魏的援军又赶到,诸葛亮只好退军。
在“陈仓之战”中,郝昭利用种种手段,以一千多人的兵力(《魏略》中的记载),几次化解诸葛亮数万大军的进攻,成为名传千古的守城大师;而诸葛亮劳师动众,面对防御薄弱的陈仓寸功未立,也成为后人攻击诸葛亮的一个黑点。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动机
小编虽然是诸葛亮的粉丝,但还是敢于正视诸葛亮的败仗的。就比如第一次北伐时,就是错用马谡导致失败。不过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小编觉得还是没有什么可以黑的地方的,哪怕诸葛亮没有拿下陈仓。因为诸葛亮这次北伐背后的动机,是策应东吴,牵制曹魏兵力的一次军事行动。
仓促的出兵
诸葛亮五次北伐,不过规模较大的也就是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平均三年一次。原因也很简单,打仗就是烧钱,诸葛亮必须要攒够充足的军资,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北伐。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东吴在九月大胜曹休;诸葛亮在十一月得知上《后出师表》;在十二月进攻陈仓。给诸葛亮的准备时间可以说非常的仓促(从九月到十二月,也不过三个月的时间,中间还要刨除信息传递的时间,从石亭到成都距离超过一千公里)。
而且按《与兄瑾书》中的记载,诸葛亮在绥阳小谷行军到陈仓,路上“山崖绝险,溪水纵横”,小编个人认为《魏略》中那些冲车、井阑、云梯是难以携带的。蜀汉军队应该缺少大型的攻城器械。
匮乏的粮草
打仗必须要靠粮草来维持军队运转。第四次北伐后,司马懿猜测诸葛亮“非三稔不能动”,原因就在于粮草。那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没过多久就粮尽撤军了。诸葛亮从十一月出兵,十二月撤军,短短两个月,粮食就维持不下去了。怎么看,这也不是一个真心北伐的态度。
张郃的判断
在“陈仓之战”发生之前,张郃受司马懿节制,负责对荆州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攻打陈仓,曹叡连忙将张郃重新从东线调往西线,率领三万人救援陈仓。当时曹叡很担心陈仓的得失,张郃直接判断出,诸葛亮缺少军粮(诸葛亮的二伐与一伐间隔时间不久),不会攻城太久。果然,张郃还没到陈仓,诸葛亮就已经撤军。
所以说,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概率的动机是帮助东吴分担压力。正如《与兄瑾书》中说的那样:“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身为盟友,诸葛亮作出一个态度来,但受限于粮草,可能也不愿意出太多的力气,于是促成这次虎头蛇尾的二伐。
小结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实在有些虎头蛇尾,处处透着敷衍的味道。《魏略》中记载的激烈的陈仓攻防战,也实在是有些太过夸张。小编以为,真实的过程就是诸葛亮带着匮乏的辎重赶到陈仓,劝降郝昭无果后,可能进行了一些进攻,但力度并不大。两军相持二十天,诸葛亮军粮告罄,于是撤军。
同时,诸葛亮虽然没有成功拔掉陈仓,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本来计划进攻荆州的张郃带领三万军队调往关中,缓解了东吴的压力。所以小编认为,“陈仓之战”是郝昭的亮点,但并非是诸葛亮的污点。因为诸葛亮已经达到了策应东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