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2:0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3:20
"五事"之一的"道",孙子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这句中的两个"与"字都是"予"的通假字。全句显然是强令士卒服从国君的意愿,竹书"民弗诡也"
较炎宋本"而民不畏危"更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里的"道"一般地释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按其本义,这里的"与上同意"与《谋攻》第三的"上下同欲"是同样的意思。《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也有人说过"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可见,"道"应当是指军队内部与外部的团结与巩固。
"五事"之二的"天",就是天候。包括"阴阳"-昼夜、晴雨,"寒暑"-寒冬、酷暑,"时制"-春夏秋冬。从更广泛的意义说,天时还应当包括天旱水涝、蝗灾、冰雹等等。孙武关于"天"的认识完全属于唯物主义范畴,这是很可贵的。当时的战争受天候条件的制约相当大,所谓"冬夏不兴师。"因为,秋季出师才便于因粮于敌。因为战争持续时间短,几个小时,最多一天即结束战斗。
"五事"之三的"地",就是地形。关于各种类型的地形,孙武在《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中有颇为详细的论述,我们准备在那里再谈。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孙武把地形条件是否有利作为判断胜负的因素,无疑是正确的。正如他在《地形》中所说:"夫地形者,兵之助(辅助条件)也。料敌制胜,计险诡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五事"之四的"将",我们要在这里集中地作一点分析。孙武把贤能的将帅不仅看作是关系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又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可以说,在十三篇无不显露出孙武对将帅地位的竭力宣扬,对将帅条件的严格要求。固然,这里反映了孙武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是,必须看到,孙武强调将领的地位和作用,提出选将的条件和要求,又是与当时战争急剧发展的客观情况紧密联系的。
"五事"之五是"法"。什么是"法"?孙武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历来的注家大都采取曹操的解释:"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看来,这种因字碎句的解释未必符合(《孙子兵法》)的本义。比如,把"曲制"释为"部曲之制"显然是不符先秦军制的。其实关于"法",孙武在"七计"中有着明确的涵义。"七计"除去"道"、"天"、"地"、"将"之外,就剩"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可见,这四方面都是"法"的内容,不必为"曲制、官道、主用"去猜闷葫芦。明法审令,武器装备(兵、兵器;众,军械),军事训练,赏罚分明,这就是孙武所谓的"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3:20
所谓“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这是经天纬地、决定战争全局的五大战略要素。
“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即上下同心,包括君主与臣民同心、将帅与士卒同心、上级与下级同心。如果政令符合民心,那么将士上下一心,死生同致绝不畏惧危亡。
“天”指的是昼夜、寒暑、晴雨、四季更替的天候情况,是为天时,用兵应当考虑到天时的因素。
“地”指的是地形条件,有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之分,根据地形决定采取相应的战争策略。
“将”,将就是人,是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人。只有求到了良将,才有打胜仗的可能性。 “智、信、仁、勇、严”是对将领的考察,“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只有五德俱备才可以为将。
“法”是法令制度、将帅职责和军需物资的管理使用,这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对敌我双方多方面情况加以考察分析,并据此进行比较,从而来预测到战争的胜负。
扩展资料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计篇》作为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杰出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如何在战前正确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在战争过程中怎样指挥作战的问题。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队的胜败和民众的安危,所以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展开军事行动,首先要周密分析,只有全面比较敌我形势,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五千多个字,主要讲述的是行军打仗的谋略。篇名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军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军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3:21
楼主问的问题我认为很不错。现代人几乎都去学什么“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虚虚实实”。几乎没人问问五事。所以我觉得楼主问的这个问题很好。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孙子在文章中介绍了什么是五事。简单来说,道就是要和人民的想法一样,天就是天时,地就是地利,将则是什么是大将,法则是制度。这里讲的主要是在战争中的五事。
企业的五事。道指员工,要团结员工,满足员工,让员工快乐工作,创造价值,天时可以将企业所面对外在的优越条件,如国家的制度,周围人民的需求等等,地利指企业门面位置,在闹市区还是贫瘠区,是交通便利还是不好,是四通八达还是死地等,将指领导层和中层的文化素质、智商高低等,法指的公司的规章与制度是否有益与员工和企业发展。而我们现代的人很多时候只关心将才和天地,很多时候对道、法不关心。所以结果就是员工跳槽的跳巢,安全事故频发。最后就是问题出在内部,贪污、*、天时已失,地利不复,法制无用,最后就倒闭了。
故,孙子才会在孙子十三篇开篇讲诉五事,就是要让我们总领全局,才能知道兵法的利弊。
(告诉楼主一个小窍门:不断朗读背诵五事,就能自己明了其中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3:21
要从五个方面,通过敌我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是讲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艰险。天时,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情况。地利,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险峻或平坦、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攻守的有利或有害。将领,是指才智、诚信、仁爱、勇敢、威严等条件。法制,是指部队组织编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和军需物资的掌管。凡属这五方面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凡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会打胜仗,不了解的就会打败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3:22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