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1:39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23

土壤的形成

http://218.22.166.105:8000/Resource/gz/GZDL/NEW2/DLBL/DQKXDL/658_SR.ehmg

在19世纪末,*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V.V.Dokuchaiev)从土壤发生学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形成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因此,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结合上节对成上因素的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成土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生物小循环又称为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植物从母质和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可溶性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体;植物被动物食用后变成动物有机体;植物、动物有机体死亡后归还土壤,经微生物分解与合成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腐殖质经过缓慢的矿质化,也为植物提供养分。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102年。其中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的集中和积累,成为土壤肥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从地球发展史来看,生物的出现较晚,因此,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上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从对于土壤形成的作用上看,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是陆地物质的流失,造成土壤系统养分的淋溶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保存和集中在地表,并不断在土壤与生物之间循环利用。一般来说,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强,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中养分保存多,肥力水平将逐渐提高;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弱,而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养分保存少,肥力水平将逐渐降低;当两种作用势均力敌时,土壤肥力的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外,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如砍伐森林、耕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开采矿产、城市建设等都会对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一个地方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与平衡。

(2)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各种土壤,然而,由于地球表面成土条件的多种多样,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又有其特殊的成土过程,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主要的成土过程予以介绍。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包括着生蓝藻、绿藻、甲藻、硅藻等岩生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这一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盐渍化形成过程 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的易溶性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中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其前提是土壤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较高,它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碱化层。

钙积过程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降水将易溶性盐类从土体中淋失,而钙、镁只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被钙或镁所饱和,在雨季向下移动的钙淀积在剖面的中部或下部,形成钙积层。

粘化过程 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带气候条件下。由于那里化学风化作用盛行,使原生矿物强烈分解,次生粘土矿物大量形成,表层的粘土矿物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

白浆化过程 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在地下水季节性浸润的土壤表层,铁、锰与粘粒随水流失或向下移动,在腐殖质层(或耕层)下形成粉砂量高,而铁、锰贫乏的白色淋溶层;在剖面中、下部则形成铁、锰和粘粒富集的淀积层。

富铝化过程 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产物和土体中的硅酸盐类矿物被强烈水解,释放出盐基物质,产生弱碱性条件,可溶性盐类、碱金属(周期表第Ⅰ族的主族元素,如钠、钾,它们的氢氧化物易溶于水,呈强碱性)和碱土金属(周期表第Ⅱ族的主族元素,如镁、钙,它们的氧化物都呈碱性)盐基及硅酸大量流失,而铁、铝等元素却在碱性溶液中沉淀,形成土体中铁、铝氧化物的富集,使土体呈红色。

有机质积累过程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它是自然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根据地表植被类型的不同,包括漠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原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机质积累过程、林下有机质积累过程、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过程和湿生植被的泥炭积累过程等。

潜育化过程 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灰化过程 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寒带或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由于凋落物富含单宁和树脂类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生成有机酸,它使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强烈分解。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土壤熟化过程 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通常把种植旱作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旱耕熟化过程;把淹水耕作,在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水耕熟化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24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因此,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结合上节对成上因素的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成土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生物小循环又称为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植物从母质和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可溶性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体;植物被动物食用后变成动物有机体;植物、动物有机体死亡后归还土壤,经微生物分解与合成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腐殖质经过缓慢的矿质化,也为植物提供养分。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102年。其中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的集中和积累,成为土壤肥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从地球发展史来看,生物的出现较晚,因此,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上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从对于土壤形成的作用上看,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是陆地物质的流失,造成土壤系统养分的淋溶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保存和集中在地表,并不断在土壤与生物之间循环利用。一般来说,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强,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中养分保存多,肥力水平将逐渐提高;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弱,而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养分保存少,肥力水平将逐渐降低;当两种作用势均力敌时,土壤肥力的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外,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如砍伐森林、耕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开采矿产、城市建设等都会对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一个地方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与平衡。

(2)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各种土壤,然而,由于地球表面成土条件的多种多样,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又有其特殊的成土过程,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主要的成土过程予以介绍。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包括着生蓝藻、绿藻、甲藻、硅藻等岩生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这一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盐渍化形成过程 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的易溶性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中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其前提是土壤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较高,它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碱化层。

钙积过程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降水将易溶性盐类从土体中淋失,而钙、镁只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被钙或镁所饱和,在雨季向下移动的钙淀积在剖面的中部或下部,形成钙积层。

粘化过程 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带气候条件下。由于那里化学风化作用盛行,使原生矿物强烈分解,次生粘土矿物大量形成,表层的粘土矿物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

白浆化过程 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在地下水季节性浸润的土壤表层,铁、锰与粘粒随水流失或向下移动,在腐殖质层(或耕层)下形成粉砂量高,而铁、锰贫乏的白色淋溶层;在剖面中、下部则形成铁、锰和粘粒富集的淀积层。

富铝化过程 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产物和土体中的硅酸盐类矿物被强烈水解,释放出盐基物质,产生弱碱性条件,可溶性盐类、碱金属(周期表第Ⅰ族的主族元素,如钠、钾,它们的氢氧化物易溶于水,呈强碱性)和碱土金属(周期表第Ⅱ族的主族元素,如镁、钙,它们的氧化物都呈碱性)盐基及硅酸大量流失,而铁、铝等元素却在碱性溶液中沉淀,形成土体中铁、铝氧化物的富集,使土体呈红色。

有机质积累过程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它是自然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根据地表植被类型的不同,包括漠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原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机质积累过程、林下有机质积累过程、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过程和湿生植被的泥炭积累过程等。

潜育化过程 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灰化过程 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寒带或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由于凋落物富含单宁和树脂类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生成有机酸,它使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强烈分解。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土壤熟化过程 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通常把种植旱作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旱耕熟化过程;把淹水耕作,在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水耕熟化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24

壤圈与岩石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在其他各种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土壤圈是一层被覆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一般都是从土壤获取。同时,土壤还是支撑植物生长的基底。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也可以说:“土之不存,树将焉附?”所以,土壤与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土壤圈并不是专为植物生长而设的。由于它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换地带,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净化、降解、消纳各种污染物的功能:大气圈的污染物可降落到土壤中,水圈的污染物通过灌溉也能进入土壤。但是土壤圈的这种功能是有限的,如果污染超过了它能容纳的限度,土壤也会通过其他途径释放污染物,如: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使水圈受污染,或者通过空气交换将污染物扩散到大气圈;生长在土壤之上的植物吸收了被污染的土壤中的养分,其生长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我们人类也生活在土地上,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脚踏实地”开始的,我们的生存也离不开土地滋养的植物。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土壤的重要性,珍惜我们脚下的土壤,否则,可真要“土之不存,人将焉附”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25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在土壤形成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土壤肥力特征和剖面形态的持续过程,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及其搬运的沉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所以土壤形成过程是一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组合反应。
(一)原始成土过程(formation of primordial soil)
在冰雪复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之为原始成土过程。
本过程基本可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出现自养型微生物的“岩漆”阶段;
接着是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粘液菌、真菌、地衣共同组成的原始植物群落,着生于岩石表面与细小孔隙中,通过生命活动使矿物进一步分解,使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加,即所谓“地衣阶段”
第三阶段是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
过去认为先有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释放出部分养料与水分的贮存条件,而后才有生物着生,开始了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现在研究看出,岩石风化与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同时同步进行。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有机质在土体中的积聚是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但生物创造有机质及其分解与积累又常受到气候与其它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以下几种:
1、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它主要表现在草原土壤系列,即半干旱与半湿润的温带草原、草甸或森林草原等生物气候条件下,每年的有机质量在土体积累较大,有明显的“死冬”季节使有机质停止分解,加以土壤的水分状况促使其土壤微生物进行适量的好气与嫌气分解,土体中的饱和程度也较高,因而形成较高的黑色胡敏酸的钙饱和腐殖质,腐殖质A层深厚(如>30cm),土层松软。
2、粗腐殖质化过程(raw-humification):
它主要表现在淋溶土或森林土壤系列。森林的残落物较多,但单宁含量高,降水量较大,残落物腐解过程较差,形成所谓酸性的粗腐殖质化过程,其腐殖酸以富里酸为主,腐殖层也较薄。其上的粗腐殖质多用Aoo,或O表示,枯枝落叶层。
http://cache.baidu.com/c?word=%CD%C1%C8%C0%3B%B5%C4%3B%D0%CE%B3%C9%3B%B9%FD%B3%CC&url=http%3A//202%2E195%2E243%2E110%3A24/3guocheng/cengtuguoceng%2Ehtm&b=0&a=50&user=
土壤怎样形成的?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由岩石、有机物、水分、空气等构成的薄层,是支撑生命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岩石破碎:由于天气、风化、人为、植物生长等作用,岩石表面逐渐破碎并形成碎屑。2. 其他物质加入:有机质、空气、水分以及其他物质被混入碎屑中。3. 种植物的生长...

泥土是如何形成的

泥土的形成的主要因素和过程如下:1、岩石风化:泥土最初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岩石在受到风吹、雨打、冰冻等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破碎并失去其原有的结构。这个过程被称为风化,它使得岩石碎片变成更细小的颗粒。2、物理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压力差异和物质膨胀等因素导致岩石发生的物理...

常见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1.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结构,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2. 土壤主要由矿物颗粒、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体组成,这些成分不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土壤。3.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土壤对生物圈至关重要。4. 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1、土壤的形成:岩石经过风化形成成土母质(在此过程中少量的矿物质被释放)。成土母质因为积累了有机物和养分使得有低等的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身形成了原始土壤(在此过程中有机物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腐殖质)。原始土壤的形成使得高等的植物着身形成了成熟土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壤。2、风化作用使岩...

泥土到底有没有可能是人体腐烂后形成的?

1. 地球上的土壤大部分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岩石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如风吹、日晒、雨淋等,逐渐碎裂成小的石块,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变成了细的沙土。最终,通过生物作用,这些沙土逐渐转化为泥土,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2. 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这四种成分是植物...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岩石风化: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被外界环境作用下的风化过程破坏。物理风化包括热胀冷缩、冻融、根系破坏等;化学风化包括水侵蚀、氧化、酸雨等。这些风化过程使岩石表面暴露出来,为下一步形成土壤创造了条件。2. 土壤母质:风化后的岩石形成了土壤母质。土壤...

土壤怎样形成的?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如:岩石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土状母质。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

泥土是怎么形成的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

泥土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成因分析 简述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形成条件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土层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形成过程 地球泥土是怎么来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为什么我不像别人那样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原生家庭,是我天生就不配拥有吗... 行政拘留的探望时间具体是多久 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是多少 属羊的女人几月出生命最好 你配幸福吗?|心理深剖(原创) 属羊的女孩子哪月出生好? 我是坏女生、坏女生……配得到幸福和快乐么? 我配拥有幸福麽?我注定是上帝遗弃的那个孩子,是不是我已经拥有幸福的资... 要和女朋友去南京旅游,顺便品尝一下特色小吃,求美食达人推荐几个老字号... ...听说南京的小吃特别好吃,请介绍几个地道的,比较好吃的,南京本地人... 手机怎么下载软件和歌曲? 如何让窗体全屏,总在最前面 怎么设置一个窗口总在最前? 如何设置窗口总在最前 今年的初伏是农历几月初几? 股票怎么看交易量,股票交易量的定义 设置了声音锁如何登录 脸上长痘吃什么中成药? 脸上长痘痘。是有火还是有寒?什么药去火去寒? 长痘吃什么中成药 怎么修改?已经修改过一次了 想再修改一次。 怎么把自己的换了重新设置一个新的? 重新换手机号了,能不能修改原来的?修改步骤告诉一下?_百度问一问 可不可以修改? 怎样更改自己的? 微信怎么改 修改 新版微信怎么更改 新版微信怎样修改? 怎么更改自己的 泥土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上的土壤怎样形成? 造成我国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下列哪个对重金属的吸收最高 玉米 小麦 蔬菜 水果 什么蔬菜水果可以吸收重金属? 吃什么能排除体内的重金属 吃什么能够有效的清除体内重金属? 吃什么快速排出重金属 含有重金属的食物有哪些 含铅的食品有哪些? 一张PSD格式的图怎么做成动态显示的网页 怀孕一共要做多少次检查 兴业银行白金信用卡多久能申请成功 怀孕的时候做几次检查最好 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 法律事实名词解释 法律事实的名词解释 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分析法律规范,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三者间联系 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