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的读后感谁能找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1: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往往给人一种通俗易懂却又平淡枯燥的感觉。说明文的教学常成为一种模式:学生读课文,老师划定义,讲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没劲,老师讲得乏味。学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结合历年来中考的要求,说明文的确让人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不敢。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班化教学),我想到了网络。于是带着尝试的心态,我选择了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课,进行网络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初探。
课前准备
1.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生物入侵者》一课的特点在于:科学概念通俗易懂,结构清楚明白。如果仅按照常规方法:只分析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话,达不到教学生动的效果,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分析学生:在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后,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而教室中就配置了电脑,更可以让学生方便的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利用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学习。②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动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进行拓展性学习: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他们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能够对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为主题的电脑课件,作为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图文并茂的网络,使平面的概念立体起来,让单调的文字鲜活起来,一下子让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激发了他们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老师交流的渴望。当然,我对学生们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课件进行了预览,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修改。使之主题明确,中心突出,更具观赏性。我始终认为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了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更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充满了期待。这就为上好《生物入侵者》一课作好了准备。
课堂上: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准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高兴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我感觉:1.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图文资料,可以弥补说明文相对简单,枯燥的不足。让说明文文本内容丰富起来。而这样,就自然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2.要利用网络上好课,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而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于课文的认识和学习兴趣。3.说明文的教学,除了课堂上,课外如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11
新课程的实施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施展舞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在不断冲击中推陈出新。笔者也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成功后再接再厉,在失败中深刻反思。
那是一堂毁誉参半的课!上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事理性说明文——《生物入侵者》,那天上课的情景还记忆犹新,而现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心态趋于平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细细地品味那堂课,发现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课堂环节问题:这堂课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材料作为交流引入课文,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课文,重点学习本文的逻辑顺序和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尽管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少精彩回答,对说明方法也提出不少看法,但由于整堂课都是在电脑的控制下实施每一个环节,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偏离预期设置的答案并没有明确肯定,课程的生成性注意不够,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而课程本身应该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案和课件的实施,更应该考虑学生即兴的思想,和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这也是课件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图片泛滥问题:生物入侵的现象很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生,因此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既有教材中提到的斑贝、棕树蛇等图片,也包括像红蚂蚁、一枝黄花、水葫芦等泛滥成灾的画面。本想给学生对生物入侵有直观的认识,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仅对图片感兴趣而并不关注其实质。于是便犯了图片过多的毛病,也给人一种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感觉,图片成了让学生眼花缭乱,容易分心的累赘。这一后果虽是始料未及,但如今想来,的确是违背了我自己的初衷,也让我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三是合作探究的收效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堂课中也有多次探究,但是因为训练时间较短,而且因为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所以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改在课前,而课堂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但在课堂教学后发现,这样的一个准备过程,让学生的回答囿于事先的准备,而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畅产生了一种不和谐的影响。以致于学生都失去了对问题的新鲜感,拘泥于先前的答案而*了鲜活的思维。 而由于训练时间较短,学生的小组讨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有些小组能比较好地掌握小组讨论地规则,集思广益,提出了对问题的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
四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这一点应该是整节课的一个亮点。无论是学生在课前对课文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对字词的理解,对主题的思考;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针对其他提出来的问题都能积极努力的去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留给上课的还是听课的人的思索都会很多,我作为执教者,对这节课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因为它让我又成熟了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11
。。。这个自己写比较快。。找点例子 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