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2: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57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发生在合肥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程普、太史慈、张辽、李典和乐进。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南郡之战结束后,程普奉命来到合肥。此时,孙权正在合肥与曹军守将张辽激战。经过十余次的反复较量,仍然未能拿下该城。得知程普前来,孙权非常高兴,并招集程普、鲁肃等人一起商议破敌之策。
就在三人商讨之时,张辽派人送来战书。孙权大怒,传令再度发动攻击。东吴将领倾巢而出,曹军也有张辽、李典和乐进出战。在双方的较量中,张辽一马当先,与太史慈展开单挑。经过七、八十回合的较量,二人不分胜负。
眼看孙权出现在两军阵前,曹军将领乐进突然单人独骑冲向孙权。东吴将领贾华、宋谦连忙出手抵抗,却均被乐进打断了兵器。李典乘机射中冷箭,将宋谦射杀。东吴军队大乱,张辽率部掩杀。危急时刻,程普率部及时赶到,与曹军展开一场混战。双方各有损伤,不久后收兵回营。
回到营寨后,太史慈告诉孙权,自己有一名部下名叫戈定,他的兄弟曾在张辽军中负责掌管马匹。因受到曹军其他将士的刁难,想要投诚东吴,并提出举火为号,刺杀张辽。太史慈请求孙权让自己率领五千人马策应。孙权大喜,满口应允。
当天夜里,戈定混进了张辽军营,与兄弟一起放火,企图制造混乱。谁知张辽沉着冷静,命人将戈定及其兄弟抓获,稳定了军心。当太史慈率部来到合肥城前,曹军乱箭射下,太史慈身中数箭,当晚不治而亡。孙权伤心不已,下令将太史慈葬于南徐北固山下。
在小说描述的此次合肥之战中,关键之处有四个:孙权进攻张辽把守的合肥、李典射杀宋谦、戈定火烧曹军营寨、太史慈中箭身亡。那么,这四个关键之处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呢?
答案非常明确,没有一个是真的。首先,孙权亲征合肥,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数次,但小说中描述的这一次所面对的对手却并不是张辽。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孙权率领数万大军围攻合肥。不过,当时合肥的守将却是一位史料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将领。最终,曹魏谋士蒋济献策令孙权无功而返。而当时的张辽则是在庐江一带平定叛乱。因此,此次合肥之战与张辽并无关系。
小说中提到的李典射杀宋谦的故事情节,也并非历史的真实。宋谦这名将领是东吴的老将,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当中。据《三国志吴主传》载:“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这个记载也就意味着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期间,宋谦依然活跃在战场。因此,他也就不可能会在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合肥之战中阵亡。
小说中提到的戈定,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张辽营寨被烧之事倒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明确的记载,但地点并未在合肥,而是在庐江地区,与孙权并无关系。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太史慈中箭身亡,更是子虚乌有之事。《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太史慈的死亡时间是献帝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06年,此时距离赤壁之战尚有两年时间。试问已经病逝近三年的太史慈为何会死而复生去参加合肥之战呢?这显然也只是作者的虚构。
那么,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如此多的故事情节呢?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作者看来,武将在战场上马革裹尸是一种荣耀。因此,有不少在历史上正常死亡的武将都被小说作者改成了在沙场丧命。不仅太史慈如此,黄忠、张辽、徐晃亦是如此。
作者这一虚构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为塑造张辽的形象做铺垫,因为在小说第六十七回中,张辽又出现了“威震逍遥津”的突出战绩。尽管张辽身处曹魏阵营,但他却是小说作者比较偏爱的人物。为了突出张辽,作者甚至不惜让太史慈死在了合肥城下,这也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尽管小说作者对于这次战斗的描述都是虚构的,但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那便是太史慈的长眠之处的确是在北固山。在如今的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南麓,就有太史慈这位汉末悍将的墓地。据资料记载,该墓于1872年被发现,后来经过多次修缮。该墓墓高一米七,直径三米。墓碑上刻有“东莱太史慈之墓”七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