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09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0:01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 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
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
4.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大量顺差来自货物贸易。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提供的服务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5.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 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投资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
美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
6.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扩展资料:
贸易逆差利弊
转变观念:从顺差到平衡
必须转变追求贸易顺差的传统观念,应该努力追求外贸平衡。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出口为了创汇,顺差是好事,逆差是坏事。这一观念长期主导着我国的贸易*和实践。据统计,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后,我国再没出现过年度贸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后,我国没出现过月度贸易逆差。其实,一国的对外贸易应追求长期的进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长期的贸易顺差。
长期出超未必有利于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处。
首先,贸易顺差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
其次,贸易顺差虽然增加了外汇储备,但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续高额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又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四,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适当入超未必有弊于我国
相反,贸易逆差的结果也并非都是坏处。
第一,适当逆差有利于缓解短期贸易纠纷,有助于贸易长期稳定增长;
第二,逆差实际上等于投资购买生产性的设备,只要投资项目选择得当,既可补充国内一些短缺的原材料,还能很
快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第三,逆差能减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缓资本净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贸易逆差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我国货币*的操作空间。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顺差较小的年份。因此,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应当彻底转变观念,放弃以出口创汇、追求顺差为目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确立以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贸易逆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1:19
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中美之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由“市场说了算”,是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样的汇率水平下,中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是顺差,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都是逆差。这充分说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顺差就会多。
“美方要解决美中逆差问题,不应从削弱中国对美出口入手,而是需要美国企业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相比之下,美国有两个领域最具出口竞争力,一是农业,由于自然禀赋优越,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二是高新科技行业,但在这个领域,美国是*出口的,尤其是*对中国出口。
“美贸易不平衡还与美方高技术对华出口的管制有关。”钟山说,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
扩展资料
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多的原因:
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包括美国在内的外企搬到中国来生产,然后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在这种模式下,即使许多商品在中国并没有产生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附加值,但在外贸统计上就算作中国的外贸顺差。
另一方面,不只对中国,美国对全球贸易长期存在逆差。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表示,美国与100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贸易逆差。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贸易逆差实质上是美国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
参考资料:中美贸易逆差从何而来——人民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2:53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取向、货币地位、储蓄率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实质是美国国内深层次结构性原因。
首先,从*取向来看,目前这种格局是美国在*上“一放一收”的结果。
“一放”,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第三次科技*的背景下,对其国内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外放,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在其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逐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格局。
“一收”,指的是美国多年来严格执行出口管制措施,尤其是在推动其本国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方面,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近年来美国对华出口*不减反增,甚至扩大到部分民用的非美国独有的科技产品。这进一步加剧了美中贸易的不平衡。
其次,从货币地位来看,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全球本位币、美国作为世界最后消费者的必然结果。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是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其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的必然结果。如果美国不能维持贸易逆差,则全球经济将因失去美元流动性而失速,也会对美国经济形成“反噬”。
第三,从储蓄来看,美国贸易失衡是其国内“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的表现。“寅吃卯粮”是美国民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常态,居民储蓄率低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扭转,美国的*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内明显压缩。除非美国提高国民储蓄率或者降低投资,否则美国实现经常账户的盈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扩展资料
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结构性的。美国对华在货物贸易上有逆差,但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对华长期保持着巨额顺差。中美贸易统计也存在差异。据中国和美国统计工作组测算,美国官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20%左右。
实践证明,中美经贸规模发展到今天的体量,靠的是市场力量和商业规则,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中方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美贸易状态完全是由市场形成的,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贸易逆差 中国经济网-如何看待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0:45
1、无论从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看,还是对比中美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的销售总额,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都被大大夸大了。过度消费、储蓄不足是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根源和逻辑起点,巨额财政赤字是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美国数十年来保持巨额贸易逆差,显然不是*之举,而是因为能够从中获得好处。
2、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决定了美国可以借助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断地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美元回流购买美国国债获得大量廉价资金。科技优势及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高端位置,决定了美国在长期保持贸易逆差的同时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扩展资料:
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差或入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宏观分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2:53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 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
扩展资料:
长期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处。
首先,贸易顺差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
其次,贸易顺差虽然增加了外汇储备,但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续高额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又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四,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贸易逆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5:17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取向、货币地位、储蓄率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实质是美国国内深层次结构性原因。
第一、从*取向来看,目前这种格局是美国在*上“一放一收”的结果。
第二、从货币地位来看,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全球本位币、美国作为世界最后消费者的必然结果。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是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其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的必然结果。
第三、从储蓄来看,美国贸易失衡是其国内“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的表现。“寅吃卯粮”是美国民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常态,居民储蓄率低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扭转,美国的*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内明显压缩。
扩展资料:
*取向、货币地位、储蓄率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实质是美国国内深层次结构性原因。
此外,尽管美国存在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但美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又拥有强势货币,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来维持较低通胀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
来自国外价廉物美的产品提高了美国民众实际购买力,提高了底层民众的福利。对美国而言,这是占便宜,而不是吃亏。
参考资料:如何看待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中国经济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7:5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国*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物美的中国出口商品有助于维持美国的物价稳定,使得美国*可以在运用低税率、高财政赤字、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货币*刺激经济、维持巨额军费开支的同时,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
仅就贸易本身而言,尽管中美贸易的快速增长能够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但从中获得最多利益的则是美国企业。中国进出口超过50%属于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于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中国*从外资企业那里得到的利益低于国内企业,而中国员工则由于较低的工资、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对滞后于国内企业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于人们通常的预期。相反,外商则通过全球范围的转移定价、利润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远超过会计账面上的利益。当然,以上对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利益的分析,还没有包括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保险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的贡献。
根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美国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元的流出,即美国人要为过多地消费进口商品付钱,他们用什么支付呢?其窍门就在于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美国人为商品进口付钱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钞票,其成本远远小于美元代表的价值,差额就是铸币税,美元的霸权地位和此种付账方式意味着美国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二是发行国债供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其实质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钱;三是出口商品进行交换。至于贸易逆差部分,实质上就是前两种途径的某一种:或者通过输出美元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或者通过让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美国债券,以低利率向国外借钱。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的蓬勃发展引发的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其进口步伐。同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美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美国利用对中国的贸易,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国内的需要依靠进口满足,有利于美国集中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技术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5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新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 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美国口径与中国口径 单位:亿美元
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美国官方数字(1) 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国官方数字(2) 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01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5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0:57
简单说:
1.张三是不富裕的人,李四是有钱人,两个做生意基本都是有钱人花钱多,因为他购买力强,不差钱(否则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得穷死,没有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却被*着买同样多的商品)。
2.李四的高档货很多不卖给张三(对华*),导致逆差更大
3.张三卖给李四的很多东西根本不是张三的,是其他人的品牌,代理给张三生产(世界工厂),张三只挣血汗钱,还污染了环境
4.李四很狡猾!!!!,只算实体货品逆差,不算服务逆差,张三购买李四很多服务,如软件,技术版权等,花了很多钱,但是不算进出口,导致账面上逆差更大
总之,李四是个享受着低廉优质商品,出售高端和服务商品挣取高额利润的资本家,整天bbbb,不让穷人活。
坚决支持国家贸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4:11
这个逆差指的是谁的逆差?中国的逆差什么?那就是因为他们出场的高科技产品比较值钱啊,如果是美国的逆差,那就是中国出厂的东西抢了近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7:43
简单的说美国被中国玩了30年,厉害了我的锅让他们清醒了。所以现在开始制裁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21:31
就特么服你们这些复制粘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01:35
【新闻背景】美国“文具纸反倾销案件”
美国纸品供应商协会(AASPS)在2005年9月8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商务部(DOC)起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在划线笔记本上可能存在倾销行为,要求美国有关方面对来自中国等地的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如果不应诉,中国企业将会被课以200%~300%的重税。该案件涉及到我国20多家企业,涉案总金额高达1.3亿美元,是我
国文具行业近几年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件。
“这么高的反倾销税,吓得美国客户都不敢下单了。”对于本周即将开幕的广交会,浙江广博集团总经理助理林晓帆从来没有这么担心过:公司每年出口美国的划线笔记本货值300万-400万美元,而根据美国商务部近日的裁定,广博今后出口此类产品将被征收135.02%的反倾销税。
初裁决定征巨额反倾销税
时下正值中美贸易关键时刻,美国却再次传来针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消息。美国商务部近日裁定,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格纸制品征收反倾销关税,税率等级从52.10%到258.21%不等。这些产品包括文具纸如笔记本、活页纸和作文本。
美商务部称,这类产品进口激增情况已达到严重程度,故决定开征反倾销税,并可能追溯至今年1月中旬。此外,美国还对来自印度的文具纸产品实施了惩罚性措施,并已经开始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类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美国文具纸供应协会的理事普莱斯表示,这些税的征收表明文具纸类产品的倾销情况确实已经很普遍。他认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这些产品上的倾销和补贴行为对美国的产品和工人就业造成了危害。
征税事件仍存转机
“目前美国商务部是初裁,事情可能存在转机。”林晓帆称,估计美国商务部会进一步核查涉案的中国企业,并在今年8月份作出终裁。如果广博还想对美国继续出口划线笔记本,则有一次“翻案”的机会。林晓帆说,按照美国规定,企业可以在明年6月就此案提请行政复审。“如果认定不构成倾销,或者是倾销程度降低,相应多征的反倾销税将退还给我们的经销商。”林晓帆称,现在美国经销商想从中国进口划线笔记本,就必须按照相应的反倾销税比例向美国*交纳保证金,而这笔钱往往被用来补贴当地的制造商。
纸企拟第三国设厂规避
针对美国去年就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国涉案的主要企业除了积极应诉外,已经在考虑反倾销税的应对之策。浙江广博调整了出口产品结构,对美出口的划线笔记本仅占出口总额的10%左右,一些高档时尚类印刷品、办公用品等出口比例逐渐增大。由于美国反倾销针对的是尺寸超过A4以上的划线笔记本,广博便出口办公用便笺纸、尺寸小于
A4的笔记本规避制裁。据林晓帆透露,他们已经开始调研周边国家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税收*等情况,考虑在周边国家设厂,从而规避美国的反倾销制裁。
全球尚没有做好中国崛起的准备,美国同样如此。低廉的劳工价格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让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了价格方面的优势,中国制造的产品“横扫”美欧。
不过,本相并非美欧描述的那样,竞争的优势紧紧停留在纺织品、机电品等行业之上。这些优势是日益加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导致的国际产业的转移自然的结果。
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源于此!
法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充裕的劳动力供应,10年来,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的确没有明显的上涨,但绝非中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这样的指责毫无根据。
傲慢与偏见曾经蒙蔽了远见的目光!
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源,责任多在美国人自己身上。自己某些产业竞争力弱化的后果,却需要别人承担责任,这该是多么的不公平!况且,在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情况下,仍怀有敌意地*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不过,可能只有合作、妥协的*智慧才能解决大国间的摩擦和分歧。
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中国也必须改变以往的定位,需要承担一些作为大国的责任,以维护全球经济和*的相对平稳。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对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呼声,面对越来越多国家对不断涌入的中国纺织品的忧虑,中国亦不能默然视之,必要的“安抚”是需要的。
实际上,中国正开始了这样的“作为”!(文/振华)
中美贸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这是个老问题。随着金额的扩大和中美经贸关系其他问题的解决,逆差问题日益被美方*化。美方压人民币升值、部分议员提议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指责中国产品加剧美国工人失业,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主要源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中美贸易差额*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由于中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696亿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承认,与中国贸易是其发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4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14%。而同期,美国对德国的出口仅增长了7%,对加拿大的出口增长了6%,对日本的出口则减少了17%。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国之后美国的第五大出口国。
中美贸易关系基本不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过去的25年中,尽管中美关系经历了炸馆事件、考克斯报告等事件的影响,但中美经贸总额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贸易关系受美国经济周期影响不大。
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11年增长了近12倍;而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列,1989年就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象。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到2004年,中国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达到26.2%。
中美贸易差额统计口径不同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一直存在着差异,突出表现为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一差额不仅由来已久,且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美国商务部把从中国*直接进口和从香港转口但原产地是中国*的所有货物都算成是从中国的进口,也就是说,美国把所有原产地是中国*的产品价值都算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海关的统计只包括中国*直接向美国出口的和出口时已知最终目的地是美国但经香港转口的货物。然而,许多中国*出口产品的最终目的地并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许多最终运往美国的中国产品没有包括在中国的贸易统计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国*向香港的出口。
中国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与香港公布的转口贸易价值不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出口到香港的许多商品,因最终目的地不明确而未被统计到中方的数据中。第二,美方的进口统计,因包括了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考虑到香港为*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安排运输、保险、寻找客户等,因此,对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从美进口统计差异
中国统计的来自美国的进口与美国统计的向中国的出口,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995年两者差额为43亿美元,2003年为55亿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亿美元),但如果考虑到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导致出现运输费用的差价,可以说两者大体相当。这说明中美双方统计的贸易顺(逆)差存在着较大差异,尽管与中国统计的进口和美国统计的出口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内
美国在总的对外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况下,商品贸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服务贸易则相反呈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WTO的报告,美国服务出口占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2003年美国服务贸易5495.9亿美元,增长5.77%;出口3048.1亿美元,增长4.3%;进口2447.8亿美元,增长7.64%;服务贸易顺差600.3亿美元,减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务隐性化影响了我们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情况真实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于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造成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1999年,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服务销售额达到3380亿美元,比当年对非居民提供的基于国际收支方法统计的跨境服务出口额2790亿美元还高21%,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加,但随着美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增加,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东道国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我国,许多美国制造业的*公司同时投资于我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国内提供产品的同时,为了获得内部化收益并支持其货物制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汽车制造厂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石油制造企业自己投资设立加油站、*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置在国内,如IBM和GE等。目前,由于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
第二,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追加服务往往被“资本化”,在我国,外资“以技术入股”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实际上使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信息密集型服务、研究与开发型服务提供的隐性化,尽管我国也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但在服务贸易进口中却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我国以购买设备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务费用也没有被统计出来。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中美双方贸易数据均不准确,中方的数据被低估,美方的数据被高估。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转口贸易特别是中国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商品贸易是否包括在两国双边贸易统计的不同而产生的。
中美贸易差额究竟有多少
自从1990年以来,多位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差额实际规模进行了估算。美国加州经济学家K.C. Fung和刘遵义,经过调整后估算,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766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43亿美元,这一数字与中美双方统计数字的平均数(729亿美元)大致相当。按照这一数据,美国统计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估了288亿美元,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低估了316亿美元。
中美贸易巨额顺差原因
美方对巨额逆差的认识
美方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国产品遭遇中国贸易壁垒、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准入;(2)中国缺乏*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的协议;(3)中国对*、劳工权和环保的滥用以及拒绝遵守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不公平的对美国贸易优势;(4)未来的不可预见性;(5)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
上述五个方面的主要归纳为对中国市场开放不够的指责。然而,中国对美国的大量贸易盈余并不能说明中国正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说,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最开放的市场。中国市场的高度开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进口额从1990年的53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9.5倍。进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并实行了较低的进口关税。
巨额顺差产生的真实原因
原东亚各国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
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中国*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而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
从美国自身的贸易逆差来看,近十年来,美国总的对外贸易逆差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不断增加,但是这一逆差占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的比重却并没有显著提高,近年来维持在20%左右,远低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的50%多。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取代日本,成了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逆差国,但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绝对额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在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见表四)。
如果把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看,美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是在相对减少。因此,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由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来,它们对美国的出口也因此转移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了。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是许多中国现在出口的产品其实是原来在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生产和出口的,只是现在转移到中国来了。另一方面,从市场来看,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市场规模总体上比欧美小,而且进入的*也确实要比欧美严一点,因此大量的中国出口产品就主要销往欧美而不是东亚。
从进口来看,中国之所以大量从东亚进口而不是从美国进口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美国对向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国愿意进口的产品无法进口。第二,由于中国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贸易生产,而中国目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各种投入品在美国和日本都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中国更多地从韩国、中国台湾和东盟进口。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四类最大宗商品的顺差
贸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比较优势差异。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美国的优势则在于它的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从产业来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2004年这四类产品贸易顺差为522亿美元,占当年中美贸易顺差的89.2%。
从表五中可见,双方贸易量最大同时也是差额最大的是机械电器产品。此类商品中,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如核反应堆,高性能仪器、仪表等,美国原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实行严格控制,2003年仅对华出口114亿美元。相反,中国向美出口的普通机电产品以及由外商投资、在中国加工组装的高技术机电产品高达394亿美元,这样,在这个美方本来具有优势的项目下出现了2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双方贸易量和贸易顺差均位于第2的是家具、玩具等杂项,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2003年中方逆差的产品依次是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纸制品,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5.7亿美元和9.5亿美元。
美方顺差第三大的项目是纸制品,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森林资源的贫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可是中美贸易当中,美国却需要依靠其农业和林业部门来创造贸易顺差。
对华技术出口**了美比较优势发挥
在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但美国始终对对华高新技术出口进行管制,不愿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卫星技术等中方需要的产品,甚至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都有*。
美国的储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国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差额要用贸易差额平衡�这就是贸易逆差和顺差的根源。比如美国从1960年到1971年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所以年年有贸易顺差,并表现为美对外净投资和债权;但由于美国近30多年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是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导致求过于供。美国的储蓄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达到最低点,只有0.3%。高消费导致总储蓄小于总投资,产生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重估贸易逆差对美影响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当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国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10年前,美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当前这一比重已超过60%。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表明,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商品750多亿美元,另有同等规模的商品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实现了出口。据中国美国商会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业和维持国内的高生活水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好处。虽然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指责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国每出口10亿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就能给美国国内带来近万个工作,仅其每年对华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万个高薪水的就业岗位。而且双边贸易也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势。可以这么说,如果跟中国的贸易断裂,美国的失业率将急剧攀升,同时美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急剧动荡。
此外,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看,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
对美国负面影响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团严重夸大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逆差确实对美国部分制造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国制造业大量失业的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首先,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产量所需人员减少。其次,经济周期决定就业形势。每当GDP增长强劲时,就业人数就大幅增加。生产工人失业也会减少。再次,欧洲、日本经济不景气,从美国进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也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和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上看,美国制造业失业同对华贸易逆差没有因果关系。
美方不应逃避责任
美国不仅对华实行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加强了技术管制。美国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占有较大比较优势,多年来美国在此类产品的出口上一直拥有较大顺差。其次,长期以来进口石油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
解开中美贸易顺差的绳索
美国可能采取的措施
美国的对华贸易*容易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把中国作为潜在敌对大国加以防范。
*从中国进口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实施*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针织布、胸罩和袍服、彩电、可锻铸铁管件、涤棉印花布等近百种产品,设限的形式以反倾销为主,在反倾销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
要求对美进一步开放服务及农产品市场
美国在大部分农产品、某些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的现代服务业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市场,让美国的农产品、某些工业制成品以及许多服务产品可以出口到中国。
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关系到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美国保护知识产权也就是不让知识技术的外部性发挥出来,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地位。
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的升值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利于美国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但不能真正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内在目的可能主要不是解决贸易不平衡,而是利用汇率调整阻止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迅速发展。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对策
尽管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中国,贸易逆差本身对美国的不利影响有限甚至有有利的一面,但美国*极有可能在贸易*上出现重大转变,并且将可能点燃国际贸易摩擦的导火线,因此我方必须慎重对待。
通过双边磋商,解决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
利用美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有求于我的形势,牵制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大规模对我发难。其次,在美国重点关心的贸易问题上表现出适当的灵活性。再次,发挥在华美资企业的游说功能。最后,维护对美出口的良好秩序,避免给美方提供针对我输美产品实施贸易保护的口实。
近期,中方还应考虑主动采取“降压”措施,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首先,切实履行入世承诺,不授人以柄。其次,增加从美国进口,让美国商界充分了解信息,以提高其向中国出口的兴趣和信心。第三,调动美国在华*公司做其*工作。此外,我国应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形成共识,联合起来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
过度依赖外需背离了大国以内需为主的一般规律,客观上制约了内需的可持续增长,使得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加剧了区域发展失衡,造成对我国不利的财富国际转移。
积极应对中美贸易纠纷
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美国在实践中推行的是依结果行事的以牙还牙的贸易*。以牙还牙的贸易*从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对方进行合作的贸易*。只要中美的贸易关系中的纳什均衡还存在,美国不会试图打破这种涉及到其本身巨大经济利益的均衡,保持均衡的存在是美国*的底线。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在谈判过程中不仅将货物贸易的贸易*作为和美国谈判的筹码,而且将服务贸易和涉及到与美国*公司利益相关的投资一起作为战略贸易*的一部分,那么在实际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对美国做出的让步也更少。
在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清晰的态度能够使贸易对手在下一次的博弈中采取合作的态势。我们战略贸易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态度,尽量避免冲突争取合作,但是在冲突发生时果断采取相应措施。
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未来五至十年,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的对外投资方式、地域、途径和管理*。未来二十年,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公司和企业,逐步培育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
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
从中长期看,增加浮动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汇率制度调整必须考虑就业和国际收支基本均衡,同时选择外汇市场相对平稳的改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