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3:5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7:01
先秦时代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它在原著述中并不独立成篇,而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但因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而独立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它产生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并在战国时代盛行。《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达300多个,其余著作中也不少见。它或者来自民间流传的故事,或是历史传说,或是作者创造的故事,大多瑰丽奇特,富有文学色彩。就作者而言,运用寓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或者作为比喻,或者作为寄托,或者作为论证,以便阐发自己的主张,即庄子所"以寓言为广"。从内容方面看,先秦寓言中,一种是以寓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比较抽象以至深奥的哲理,如《孟子》的"揠苗助长"阐明他的养气说;《庄子》用"望洋兴叹"来阐释他的"道"的无与伦比,以"庄周梦蝶"来说明人生如梦。一种是以寓言来帮助阐述*主张,如《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说明"以先王之*当世之民"是愚蠢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也是指责不顾时代变迁仍搬用旧法令的保守派人物。一种是阐明道德修养的,如《庄子"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痀偻承蜩"喻专心致志之道;《孟子》的"齐人乞墦",讥讽追求富贵利达而不顾廉耻的人,"二子学弈"也阐明,学习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此外,还有用以阐明纵横策略的,多见于《战国策》中,如《魏策》中季梁以"南辕北辙"劝阻魏王伐赵,《齐策》中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寓言引用者用寓言阐明论说的主旨,但寓言本身形象具有客观意义,它同引用者的理解可能一致,也可能有差异。此外,寓言还有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面貌,包括当时社会的本质、人情世态,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先秦寓言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特别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塑造出许多生动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在《庄子》中尤其突出,如斥鴳讥笑大鹏(《逍遥游》),盗跖怒斥孔丘(《盗跖》)等,故事千奇百怪,但都寓庄于谐,具有典型意义。夸张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如《庄子》中"匠石斲垩"写匠石挥斧成风,把郢人鼻子上一层薄粉削去,郢人却镇定自若,刻画得生动灵活。拟人化也是常用手法,作者赋予大量动植物以人的性格特征,借以反映社会生活,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庄子》中"鸱得腐鼠"等故事,借狐的狡猾、虎的凶猛、鸱的丑陋,讽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性格与灵魂。先秦寓言想象的丰富,形象的生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以及一般结构简洁,语言洗练与口语化、个性化,所具艺术价值也很可贵,不仅直接影响唐代、明代的寓言创作,而且自身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先秦寓言中简单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其中不少寓言,可看作魏晋杂事、志怪小说的雏型。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7:01
公木,原名张松如,即*军歌的作者,写有一本《中国寓言概论》,这是最早研究寓言的专著,简而得当,另后来还有《中国寓言文学史》作者:凝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找来看看即可,你这题目这么大,可以写博士论文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7:02
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有关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7:03
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