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9: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4:31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797人,专任教师49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9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48.8%。专职教师队伍中有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4人,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8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10人,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人才及“青年英才”计划。
北京市优秀教师(6人):曾建唐、陈彦玲、陈家庆、戴波、吴波、刘广斌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2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级精品课程6门。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工程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牵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序号团队名称带头人获评年份1 机电测控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俞建荣2008年2电工电子教学团队戴波2008年3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焦向东 2007年4环境治理与*技术教学团队陈家庆2010年5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靳海波2009年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序号专业名称获批时间级别1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0年 国家级2机械工程 2010年 国家级3自动化 2010年 国家级4高分子材料与科学 2011年 国家级5制药工程 2011年 国家级6机械电子工程 2011年 国家级7通信工程 2011年 国家级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1年 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6门):电工学、化工原理、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工程训练、化学反应工程、单片机原理与接*术 教学成果 序号项目名称完*级别时间1 “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郭文莉、韩占生、吴波、刘红琳、李刚、张建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2“面向工程,校企协同”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郭文莉、刘红琳、孟波、吴波、戴波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3“多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吴波、刘华、隋金玲、李合增、张剑锋、赵志强、邹积亭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4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戴波、刘建东、纪文刚、杨永红、张立新、蓝波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5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机械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陈家庆、曹建树、蔡晓君、刘湘晨、代峰燕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6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红琳、许恩江、陈琪、黄艳芳、于溯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7基于四合作的本科人才培养北京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吴岩、王晓燕、张炼、王新凤、陈运辉、许一新、刘娟、王秀平、杨鹏、高国华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8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服务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郭广生、郭福、韩占生、杜晓林、张、琪、李雪华、薛素铎、刘红琳、李雨竹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9“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郭文莉、韩占生、吴波、刘红琳、李刚、李立新、崔昶、张建国、杨永红、闫笑非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10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家庆、孔惠、周翠红、桑义敏、常俊英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11机电类专业“回归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焦向东、曹建树、薛龙、俞建荣、吴立志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12一般院校电工电子基础“回归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戴波、曾建唐、吴波、李洋、蓝波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13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石油化工”特色人才培养李翠清、靳海波、罗国华、赵如松、任晓光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化学工程、机械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化学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环境工程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1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光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实验室
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 校训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 校徽 校标整体造型为圆形,圆形被看做是最完美的图形,象征着*、成功,用在学校校标之中,寓意学校莘莘学子都能有*、成功的未来。 校标中心图形是“北”字拼音声母“B”,代表着“北京”,点名了学校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迎合了设计背景中学校发展定位“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仔细观察,图形呦多个字母夸张变形、组合而成,分别是“B、I、O、P、T”,是学校英文名称首字母的组合变形,每个字母都各具动态,是很巧妙的组合。
校标中学校中英文校名环绕,色彩为纯粹的蓝色,有一种宁静之感,迎合了学校“宁静致远”的校训。 截至2014年9月,该校设有校学生会、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科技协会等校级学生组织以及36个学生社团。开展有校辩论赛、舞蹈大赛、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安全知识竞赛、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月、科技活动月、十佳学生评选等一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