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1: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07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就好比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永久轮回,永远找不到你想要的源头。
*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发展最灿烂最辉煌的两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思想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很多代表人物。
而离我们更近的*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大师:辜鸿铭、蔡元培、傅斯年……他们把这个中国历史最暗黑的时期,变得熠熠生辉、星光灿烂。
那为什么在那样一个乱世,会成批地涌现如此多的大师?
时势造英雄
*大师辈出,得益于当时特殊的时代和国内外环境。
1914年到1918年,国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而当时的美洲*上,美国在忙着发战争财,亚洲的日本正经历着一场大地震。
自顾不暇的列强们无暇顾及中国。而刚刚从北伐中取得统一的中国,在这次大战中,加入了协约国,向德、奥匈帝国宣战,趁机废除了清*与两国签订的屈辱条约中对中国的治外法权,并终止向他们支付庚子赔款。
同时,**借机与协约国谈判,约定以5年为期,暂停他们支付庚子赔款。
紧接着,**又收回了汉口、天津的德奥租界,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七项要求,废除了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一系列大快民心的操作后,中国总收益折合现金多达2.5亿元。
如此主动收回主权和领土,还取得了令国人注目的成绩,从清末以来是绝无仅有的大胜利,这个大胜利,极大提振了中华民族的士气,鼓舞了有识之士振兴中华的信心,促使他们不断进取,为中华民族彻底摆脱受压迫受侮辱受奴役的卑微地位,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同时期的国内,**刚刚建立不久,中华*临时大总统被*迫下台,然后,复辟帝制失败,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时期,直到**北伐成功,才结束了军阀混战的乱象。
我们现在讲起那一段历史仅仅几句话就能完结,而当时深处其中,只要稍微有点思想和见识的人,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之中。
军阀派系林立,战乱不已,政坛更迭频仍,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换过七任大总统,国家元首竟然更替多达29人,社会之乱可见一斑,这样的局面何时结束,中国何时能繁荣富足,人民何时能安居乐业,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也没有人能看到黑暗的尽头。
有识之士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力求寻找一条救国强国之路。
动荡的时代给了思想发展最宽松的环境
社会动荡、政局混乱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统治者忙于争权夺利,圈地占产,无暇顾及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管理。
因此,当时对思想、对学术的管控非常松泛,微乎其微甚至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这使*有一段时间,像春秋战国一样,拥有了一个最宽松最自由的思想文化学术环境,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个人行为得到最大的尊重。
这一点,从*的婚恋观就能窥见端倪。各种思潮各种学说纷纷涌现,让每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和碰撞,使学贯中西的大师大批涌现。
清朝与各国列强签订的屈辱条约中,关于庚子赔款有一项特别约定,就是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作教育费用,而这部分被指定的教育费用有一部分被指定用作留学基金。
留学,这在现在也是很多家庭很多读书人无法实现的梦想,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竟然出现了专门为留学生设立的国家奖学金。
这一超越时代、超越当时*、混乱*格局的先进举措,让许多贫穷的优秀学子走出国门,因此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学到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
把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古老文化融会贯通,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极大挖掘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学贯中西的大师大批涌现。
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让站在塔尖的人更容易获得认可。
*时期的人群结构,让站在塔尖的饱学之士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木秀于林,这,就是当时*时期的人才写照。
一百年前的*时期,国人的识字率不足5%,大学生仅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一,留学生的比例更是以千万分计,稍微有点学问的都凤毛麟角,何况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之辈,更是稀有,这些客观因素让他们更耀眼更夺目,毕竟,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就那么些人,辨识度相对要高很多。
相较于我们现在,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占总人口的比例节节攀升,占比越来越大,而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是*时期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要想在亿万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满天星辰中最耀眼的那几颗,比*时期要难得多的多。
英雄造时势
士人式的治学精神和国士般的风骨,是*大师让人铭记的重要原因。
*时期的大师,治学之严谨,凛凛之风骨堪为我们当下文人、学子的楷模。
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国弱民穷,受尽外国列强的欺侮,凡有识之士,无不期望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所以更多的人将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抛之度外,以民族崛起为己任,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拯救民族兴亡的事业上。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梁思成林徽因在艰苦的环境下自费走遍全国,写下中国第一部建筑史;鲁迅弃医从文以唤醒人心;胡适、梅贻琦以教育兴邦投身于教育事业;李四光、茅以升为国家的科学进步,放弃舒适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奔波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的科技实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风骨比学问更受人尊重,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承。正是大师们超然物外的精神和风骨,让*这个时代被历史铭记。
而当下,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在一派祥和中,人的惰性更趋向于安逸和享乐,不思进取便无进步,不思变革便无领先的思想和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当然也不会出什么不世出的大师了。
*时期尊师重教的程度,决定了大师辈出的速度
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如果重视教育,都是培养大师最好的土壤。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代,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又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代,这些时期涌现出大批的大师和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无不得益于教育的长足发展。
*时期的教育可谓到了一个极致。
从经费上说,教育经费占县市整个财政预算不能低于35%,那时候,*的工资是一个月20块大洋,而国小老师的工资竟然是40块大洋。
这真的*了我们对*的认知。
而且*只管出钱,不能插手教育的内容,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是校长和老师的自由,教育环境的宽松和自由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历史学家刘文典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时任大总统的蒋介石亲自出面让其交出学生中的*党员名单,刘文典竟然和蒋介石拍桌对骂,甚至动手互殴,坚决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最后的结果竟然是,**仅以“治学不严”将刘文典关押了七天赶出安徽了事。
这件事正面反映了大师的风骨,同时也侧面说明了当时良好而宽松的教育环境。
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些感叹:*之后无大师!
若把*的大师们拉到现在,他们是什么水平?
“时势造英雄”,风雨如晦的*时期,更多的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凸显了个人的成就。
而当下,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团队和协作更为重要,荣誉多归于集体和团队,淡化了个人的作用,如果个人能力不是非常突出,贡献不是独一无二,想取得和*大师一样的声誉非常难。
所以,在现代,不是没有大师,而是大师常常隐没在团队中而已。
时代缔造了大师:是时代让他们奋发、让他们努力、让他们担起更多责任和道义;大师创造了一个时代:是大师卓越的贡献,让那个时代熠熠生辉、彪炳史册。
时代和大师,彼此温暖、互相成就,就恰如最好的爱情: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相遇,又美好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