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狭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3:0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8 22:13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
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
支叫基底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
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
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毫升/分钟,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
/5。当各种病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
以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医学
上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简称“VBI”。有些病人症状
不重但24小时内不缓解,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VBI的病因:(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以及血
管炎症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2)动脉
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3)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
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4)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等。
发作时的表现:头晕伴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或周围物体摇晃感即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或视物成双影、视物变
形;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伴对
侧嘴歪眼斜、面部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四肢无力、跌倒、神志丧失。
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最多见。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多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
中年以后,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应该想
到有VBI的可能,如果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严重的颈椎病、冠
心病等,更应怀疑此病。病人应立即平卧,护送去医院就诊。选择医
院的原则是:就近、最好是有神经专科和急诊科室的医院。寻找合适
的交通工具,以减少途中病人受震动和颠簸,搬动病人时要避免突然
改变体位和过度扭转颈部。病人呕吐时要及时清除口腔的呕吐物,防
止误吸入气道。
VBI的治疗包括以下3方面:
1.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治疗。这类药物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所进行的病因治疗,包括各种降血压药、治疗糖
尿病药、降脂药等。
2.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代谢。主要有3类:(1)防止
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2)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
流量;(3)改善脑细胞代谢。
3.发作时的对症治疗。发作时用药以减轻症状,发作间期无需应
用,这类药物常可引起头昏和困倦感觉。
1/3的患者可以经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逐渐停止发作。
1/3的患者反复、频繁发作。给予及时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可
逐渐减少发作。
1/3的患者在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脑梗塞。其中一半在首
次患病后一年内发作,其余在5年内发生。还有一种基底动脉型的偏
头痛,也是VBI发作的一种形式。VBI反复发作还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危
险信号。
VBI患者睡眠不能“高枕无忧”,高枕可能影响椎动脉的血流,
还可能刺激颈交感神经,诱发脑缺血。避免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转成直
立位。老年人“直立调节反应”能力减弱,在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
中,直立调节障碍更常见。锻炼身体时颈部不能过度地后仰、扭转、
屈曲。外出旅游不能乘坐高速、旋转、快速升降的游乐设备,登高及
坐缆车时也要小心。野外或途中有发作应立即停下来平卧休息,一些
长期性治疗在外出旅行时也要规律用药。近期频繁发作应避免外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8 22:13
椎基底动脉是给大脑提供血液的两套动脉系统之一。主要负责大脑后三分之一,小脑,脑干的血液供应。由于其走行要经过1-6颈椎的横突孔,因此颈椎的相应疾病很容易引起椎基底动脉的改变。如某些颈椎骨质增生就可以压迫椎基底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狭窄。当然临床中见到的椎基底动脉狭窄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椎基底动脉自身的病变引起的。我建议你先搞清楚导致你“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原因。然后在进行有针对的治疗。如果是颈椎疾病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据你目前提供的资料,我只能给你上述的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8 22:13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不仅有后循环的血管结构异常;同时也存在前循环血管结构异常,表现为全程缩细、扭曲及过度弯曲、起始狭窄狭窄、移位、闭塞等。结论: 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DSA。
DS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大宗报道。本研究通过对5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了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初步探讨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眩晕患者56例,为2003年8月-2005年5月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愿意接受DSA检查的患者无其它的脑干、小脑的相应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1]和参照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1991)提出的”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其中有DSA检查禁忌或不接受DSA检查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病程4小时~28年不等,年龄分布于48岁~76岁之间,平均56.4岁,男31例,女25例;73.68%存在有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一项或数项,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吸烟等。1.2 方法:数字减影主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常规消毒铺单,暴露双侧腹股沟部,局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以后置入6F动脉鞘,用5F的Pigtail于主动脉弓(头端在右侧头臂干的主动脉弓开口处) , 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 16 ml/秒,总量30 ml行主动脉弓造影。更换Pigtail,沿动脉鞘置入5F椎动脉造影管分别于左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造影,用安射力6 ml/秒,总量17 ml行造影。将椎动脉造影管置入左右侧椎动脉,用安射力5 ml/秒,总量14 ml行造影。 数字减影机(Siemens,德国)从多角度(正位、斜位、侧位)显示双侧颈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以此作为颈动脉狭窄判断的金标准。1例患者因左锥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手术中止。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以DSA的狭窄率为金标准,推断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评定标准为:①正常②狭窄(狭窄程度按NASCET法分级: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 1.3主要结局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 2 结果2.1 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异常的发生率: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经检查发现共有39 (68.42%)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10.52%)例;后循环病变33(57.89%)例,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15.78%)例, 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42.1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8(31.58%)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狭窄,左侧2例,右侧3例,双侧1例。其中轻度狭窄2处,中度狭窄3处,重度狭窄1处(见图1)。其中有2例病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病变33例以椎动脉结构异常最为多不同血管受累的分布及比例见表1。 椎动脉结构异常 基底动脉异常 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 大脑后动脉异常 例数 23 5 2 3 % 69.69 15.15 6.06 9.09 椎动脉异常主要(1)为椎动脉全程缩细,(2)椎动脉扭曲及过度弯曲发育不良、 (3)椎动脉干狭窄(见图2)(4)椎动脉缺如。基底动脉异常主要为狭窄、移位。大脑后动脉主要是起始部位异常。 2.2并发症发生情况:57例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眩晕患者中, 1例伴右髂总动脉扭曲的患者术中并发大面积脑梗塞。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和致残。 3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微小动脉栓塞②脑血管痉挛③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④颈椎病:既往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依靠经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超声以及近年开展的MRA、CTA等,但均有其不足之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可以为血流速度加快也可以为血流速度减慢,目前尚缺乏特异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血管结构异常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用DSA方法观察了5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人,发现血管结构异常率高达68.42%,证实了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文献报道,颈动脉狭窄通常引起诸如轻偏瘫、失语、黑朦等大脑半球血供不足的症状,而眩晕与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血供不足密切相关。但在本研究观察的57例患者中,有24.42%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其中6例仅有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而不伴有后循环的异常。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中有2例经TCD检查发现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颈动脉系统狭窄可能也参与了眩晕发生的病理过程。可能的机理有如下几点:①前循环盗血综合征:在Willis环正常时,颈部动脉狭窄或阻塞而由椎动脉代偿全脑血供时,大部分血液通过后交通动脉,大量血流转向大脑,脑干会显示出“颅内盗血综合征”。汪波等曾报道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致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有2例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经TCD检查发现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②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下部或小脑前下动脉发出的内听动脉。颈外动脉耳后支发出的茎乳动脉及颈内动脉发出的颈鼓支亦参与供血,可能对VBA供血不足起代偿作用。③另外,丘脑病变可引起位置觉障碍。大脑皮质额叶由MCA和ACA供血,其运动前区的损伤也会导致平衡障碍。这些结构受累可能在眩晕中起一定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按照传统的理论,我们过去常将一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和(或)眼球震颤体征的综合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是不确切的,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颈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或者合并有颈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这一类患者诊断为血管性眩晕更为贴切。而对于血管性眩晕的确切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应为DSA。因为它对明确眩晕的病因,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综上所述, 对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纯眩晕患者,虽临床症状相似但影像学的表现、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却千差万别。对这类患者进行DSA检查有助于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因的认识和理解,为其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文献(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8 22:14
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卧床休息。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
防外伤。
到针灸科去看看。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种病,很多能扩张血管的中西药看似对症,实际上疗效不大,还有一些副作用。而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能在局部集中要点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使人的肌体功能在整体上明显好转。
多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控制高脂肪、高蛋白的过量摄入,还要定期做适量的运动。那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每工作一两个小时,就应该抬头做做头部运动、颈部运动,伸伸手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8 22:15
你这么年轻就椎基底动脉狭窄?他是怎么诊断的?有CT或MRI的检查吗?最好是有DSA的。
建议你首先去医院检查造成的原因,去看下你有糖尿病之内的没 血脂高不之类的?颈椎疾病造成的基本上在30岁后高发。十几岁的很少。
确诊了用药缓解可能很小,最好能做手术,有介入微创技术,痛苦很少的,效果还不错。